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14/10/30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学校发展内在的动力支持是先进的学校文化。学校外在的品牌形象是优秀的学校文化。因此,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无数优秀学校的成功表明: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无数优秀学校的发展也表明: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供应,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先进的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过程。
一、实事求是,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统帅。理念的塑造是学校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真正的一所好学校,首先就要有好的办学理念。理念的规划要依据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规模、办学特点、学校的文化传统、人文环境等,结合时代的特征,本着个性化、人文化的原则科学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宗旨。

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历史。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文化。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不同的学校必须要在继承历史,正视现实、顺应时代、着眼未来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发展理念。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品牌理念、课程理念、公关理念、质量理念等的确定,必须要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必须具备全局的和长远的眼光,必须具有创新性、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跟进,必要时还应以校内“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生源较差、办学条件较差,教师学历偏低是我校的基本校情。我们学校有着“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光荣传统,有着“敬业、勤业、守业、创业”的学校精神,有着“开放、民主、和谐、进取”的学校精神,有着“从严治校、规范管理”的美誉等,这些都是学校发展壮大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支撑。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在学校发展观上,我们形成了“发展学生以发展教师为本,发展学校以发展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发展理念;在学生发展观上,我们形成了“抓中间、促两头”的发展理念;在后勤服务观上,我们形成了“项目拉动、内外互动、自我带动、勤俭推动”的服务理念;在教师发展观上,我们形成了“岗位学习夯基础,校本培训促进步,课堂实践创特色,教学研究提品位”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我们形成了“教育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决策民主化、教师专业化、教学现代化,后勤集约化”的既有学校特色和传统又有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的办学理念。

这些理念的提炼和不断的实践,实际上就是学校教育价值和社会功能实现的过程,也是学校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全校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
二、 因地制宜,抓好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较低层次的物质建设,也最化钱、最容易出成绩的文化建设。

缺乏资金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是学校管理者最头疼的事情。但,学校是育人的地方。环境育人是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方法和原则。因此,学校可以没有高楼,可以没有很现代的办公条件。但,学校必须要有很高雅的文化环境。上海建平中学从一个普通中学成为国际化的优质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发展初期就是从学校的环境文化开始的,就是从“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开始的。

学校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学校环境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润物细无声”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培养学生具有“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营造良好的氛围。
农村学校的现状和实际,决定和要求我们必须化小钱办眼前能让师生感受到教育氛围和教育力量的环境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块草地都传达出高雅、大气的文化品位,就是要让构成校园环境的声、光、色、形营造出艺术的、美的、有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三、校本培训,改变教师的文化

教师群体是社会文化的代表和化身。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传播者。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教师文化决定、引领着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必须要提高整体教师素质。改变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

近年来,我们学校为教师开设的班主任论坛、教师论坛、教研成果交流、课题研究的实践表明:改变教师的文化就是要大力构建以学校为基地,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改革改革为舞台,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

1、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学校不能没有书卷气,学校也不能没有学术氛围。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在致力于教师读书、营造书香校园的同时,试图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营造一种学术氛围,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于教师。我们认为,学校的管理,特别是领导班子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一种思想的管理、理念的引领和灵魂的激励。“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们的目的就是引导教师的思考,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2、确立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必须是开放的、合作的文化,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师文化的确立,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文化跟新课程倡导的新文化兼容,为改革的推行搭建文化的平台。

3、提倡尊重学生的学校文化。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应是教师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一要转变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的角色转变到‘伴奏’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二是明确职责。“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4、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课程改革不是单靠教学方法的改变所能奏效的,而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教师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材文化的创造者、课程文化的创造者。对于学科教师来说,首当其冲的恐怕是从变革学科观做起。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学习型的教师。当前教师必须要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富有教育机智等。这样,在教师改变自身文化的同时,才能改变学生的文化。

5、要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是一把尺子,一块基石,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尺子,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石。教师形象是教师人品、学识、能力和外表的综合外在表现。教师要塑造德高者的形象、博学者的形象、外在美的形象。

6、学校必0须建设一支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校之间的差异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归根结蒂还是教师文化的差异。一所学校,教师的教风好,学校的教育质量就高,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就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在“教师舒心”的办学理念下我们将尊重人、关爱人、信任人、激励人作为管理的宗旨,“用人之长,容其所短,助人成功、激人追优”。
四、整合资源,提高学校的执行力

学校文化是有力量。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的成功体现。学校的文化力是学校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的综合体,学校的文化力最终体现在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上。

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规划、办学目标,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但不去执行,实际上一张空文。因此提升学校的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学校的执行力建设,关键是解决学校文化“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直接践行和展示学校的精神理念,也是社会公众认识学校、评价学校的主要对象。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一定要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实施计划时,要抓住关键性问题,分清轻重缓急,不能因琐碎的工作,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该谁分管的事,就由谁来解决,不当二传手,不踢皮球,不推诿扯皮,能办的及时办,有困难的想办法办。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选择合适的人,并努力去做。执行的首要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合适的,才是最优秀的。即使一个学校有世界上最好的理念和策略,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发展、去实现,这些理念和策略恐怕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特别提到,要找“训练有素”的人,也就是将合适的人请上去,不合适的人请下来,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工的才能,变“要我去做”为“我要去做”。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倡导真诚与沟通的工作方式,增强集体合力。一项调查表明,单位内存在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力造成的,而70%的问题也可以由沟通得到解决。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看到别人的优点,接纳或善意提醒别人的不足,相互尊重、相互激励。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关注细节,实现跟进、再跟进。制定战略时,我们更多是发挥“最长的指头”的优势,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就要切实解决好“木桶效应”的问题。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真、再认真;跟进、再跟进。

提高执行力,要营造学校的执行力文化。作为校长需要用独特的眼光诠释“执行”,要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教职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从骨子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使教师团队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捷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力文化。
五、重构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都蕴涵着文化的特性。因此,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撑和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重构学校课程,就是要把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师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综合评价为纽带,以发展性、人本化为原则,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

重构学校课程,就是要重视构造“平等、合作、互动、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教学传统基础上,充分体现“平等、合作、互动、自主”的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开拓、创造,对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使其树立自信心,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重构学校课程,就是要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载体,引领教师成长为合作型、研究型、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形成教师合作、对话和探究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不断实践 “让学生安心、让教师舒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称心”的三中办学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