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者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他能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唤醒是人与人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有魅力的教育者丰富的教育情感和清醒的教育智慧所孕育的一种心灵人格的撞击和交融。通过“唤醒”,可以使一线的教师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程和未来的使命,帮助他们找回缺失的主体,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当然,作为教育者切不要一味试图以春风唤醒不同季节的花朵——每一个孩子的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潜质都是迥异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时,我们理应摸透他们的脾性,像不同季节的风儿对待不同的花朵一样。
第一、唤醒学生爱他人、爱祖国乃至热爱世界的情感道德观
现在的青少年,九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他们不知道感恩,因为他们感受不到父母、老师、朋友的付出是因为爱,在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可以想象,一个感受不到爱的人是不会有爱心的,更不会有责任心的。要让学生学会爱,首先应理解什么是爱。爱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一个具有爱心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对人生充满信心;爱,是一种责任。一个富有爱心的人,也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生活中处处皆有爱,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当你出生后,父母的疼爱;当你走进学校后,老师的仁爱,同学的友爱;当你遇到困难时,朋友的关爱……。人的生活离不开爱,没有爱就没有快乐。
教育学生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系列教育活动;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发奋图强,刻苦读书,立下报效祖国的理想。
同时,我们也要唤醒青少年的全球意识,让他们客观地、科学地认定自己在世界坐标中的位置,摒弃传统的落后观念和意识,敢于和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树立“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世界历史发展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要唤醒学生敢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领军人物和世界领袖。
第二、唤醒学生的开放和创新意识,努力开创德育新思路
“在中国的课堂,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双脚并齐。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的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场面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这是美国教育工作者看到我国教育现状所讲的话。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德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教育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最富创新精神的一个群体。祖国未来的发展靠青少年,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少年。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而科技的发展,首要的是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国家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拿中学教育来看,我国的学生习惯于虚心地接受“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永恒教条”,而美国学生能产生类似“方形苹果”的创造性构想,足以说明我国的学生急需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想模式(而非定势)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第三、唤醒学生知荣辱,明礼诚信的道德意识
“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这正好表明教育艺术的重要规律:以人格才能唤醒人格,以高尚才能唤醒高尚。教育者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大声呼唤学生内心“良知的声音”,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侵略者,让学生生出几层精神的坚甲。教师要让学生在学校就守住心灵的安宁、人性的美丽,从而奠定做人的根基。
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人就会成为社会上的危险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那么作为教育者就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唤醒人的良知,彰显的是道德自律的力量,倡导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得自觉做到知荣明耻,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公民。
奋进的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教育部部长周济: “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而讲礼仪就不得不讲诚实信用,二者相辅相成。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没有诚信,市场就不能健康地运行,市场上出现的“黑心棉”、冠生园“月饼信用危机”、“三鹿”牛奶事件,就表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意识急待加强,而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明礼诚信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第四、唤醒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取代自然环境的天然优势,所以我们在走向繁荣的征途上毫无理由以伤害环境为代价。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少数国家凭借高新科技优势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似乎与自然环境不共戴天,结果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接踵而至,这个教训是够惨痛的!
那么,如何唤醒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呢?首先,要让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世界观。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故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类又可以改造自然,使之尽可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人类必须精心地呵护自然界,使之保持生态平衡。其次,要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包括人类的栖息价值、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而栖息价值又是最原始、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所以,要是人类无知地破坏环境就等于慷慨地自杀。
德育的灵魂是唤醒、是帮助、是点燃。唤醒心灵的德育才是充满魅力的德育。德育之所以区别于单纯的文化传递,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