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精讲点拨让学生在困顿中守望生成

时间:2014/10/31

课堂能否真正高效的关键就在于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是否到位。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是学习的目标层面,主要表现为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具体设定;第二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层面,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具体表现为课前的策划,课中的组织、调控、点拨、激励、评价,预习的指导等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呢?

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发生的组织者,无论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培训和使用,还是保障课堂学习过程的顺利进展,都需要教师发挥显性或者隐性的组织作用。没有教师的组织,就不可能有真正有序的课堂,没有有序的课堂,课堂交流就成了漫谈,偏离学习目标的课堂当然无法实现高效。

教师是课堂的调控者。我们的课堂,看似很活、很乱,实际它活而有度、乱而有序。它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聚,聚在目标,聚在主线。谁来保证?教师的调控。调控目标,不管课堂多火多激烈,教师要巧妙地调控课堂的走向,绝不能太多地偏离目标,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调控主线,要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落实暗线,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允许徘徊但不能大跃进,以此保证课堂的进程如约完成。调控状态,保证状态不失控、不熄火,避免明星展示、肤浅展示、恶意展示等不良现象。

做一个适时的、权威的点拨者,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及时出现,迅速化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解开疙瘩。

做一个充满激情的激励者,真诚地为学生喝彩,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保持强大的、常态的预习和展示的内驱力。

做权威的评价者。教师的评价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让学生对对抗质疑的问题形成一个结论。二是通过教师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习团队的氛围更好。

教师的“精讲”和“点拨”很大程度上是相依相生的,只有“精讲”才可能“点拨”,要“点拨”只能是“精讲”。

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把握“点拨”的时机呢?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学记》上也有“开而弗达,导而弗牵”的说法。这是在强调教师要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而不能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硬盘”,一厢情愿地对其进行灌输。

点拨的时机是在学生进行了深度探究后,陷入思维困境的时候产生的。

“点拨时机”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发生的教学现象。虽然表面上看来,它呈现出零散的偶然状态,具有不稳定特点,但实际上,它是教学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以及主客体内部各因素激活的结果,它的外部偶然性和内在必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到课堂上,为了便于操作可以简单概述为:从认知层面,要注意新旧认知的过渡阶段;从思维层面,要注意思维形式的转换阶段;从心理层面,要注意学习心理的转化阶段。

对于认知层面的问题,我们要对学生在以往学习、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建立的“前概念”,或回顾,或丰富,或调整,或修订。因为学习就是在学生原有经验、日常观念和认知结构基础上的知识建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有些教师对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和概念转变的过程重视不够,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只会做题而并不真的理解本门学科。
对于思维层面的问题,造成思维障碍的根源不同,自然也需要我们点拨之时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有时是学生感性认识不足,那么,多媒体、挂图、讲个人经历或故事等都可以让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经验的干扰,那么,适当地从纸质文本往生活文本进行迁移就能让学生恍然大悟;有时是相关知识的干扰,那么,拨乱反正、拨除疑点就能云开雾散了;有时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循环往复,层层深入;也有时是思维方法不当,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那么,老师就不妨多抛出几个“假如”和“如果”。

对于心理层面的问题,教师要把捕捉心态良机的着眼点放在心理活动的“转化”上。“愤”“悱”之时,即学生心理不平衡以至发生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之时,这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学生面有疑云眼神迷茫之时,学生面面相觑哑口无言之时,学生叽叽喳喳争执不下之时,教师就要或找准节点,尺水兴波;或抛砖引玉,投石问路;或顺势拓展,推波助澜。

“点拨”是教师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情绪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教学艺术。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艺术才能的精髓所在。它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全面性,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意志的坚决果断性的综合呈现,绝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持久地反思、总结。

“点拨”不同于“点评”。“点评”侧重评价,既可对学生也可对问题,而“点拨”侧重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学生已经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诉求的时候,老师进行及时、巧妙的指点和引导,起到“拨云见日”、“点石成金”的功效。当然,若在学生表达精彩处给予具体、明确的点评,诸如,“这位同学的朗读太精彩了!低沉、压抑的声调读出了作者与故乡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在“评”中“拨”,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评”要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点拨”则要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点拨”可谓提高课堂效益的最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