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14/10/31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教师应成为学习者的指导者和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学生可以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服从或适应教材。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甚至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参或教案为依据,一讲到底,实行满堂灌,而学生只能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教师“演”,学生“看”;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这样以教师的认识代替了学生的看法,学生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其结果是“老师讲笔记,学生背笔记,考完全忘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任务,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到:“教师要走出演讲的角色,这可能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对教师所要求的最重要的改变,所有优秀的教师都是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辅助者和协调者。”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来钻研、来探究。学生遇到疑难时应及时诱导、点拨,同时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念,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愚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但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愚公太笨了,他不会选择搬家吗?因为学生是站在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的,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予以表扬。再比如《祝福》一课中,对于“祥林嫂到底有没有反抗精神”这一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充分钻研教材,探究问题,学生就能形成自己的有价值的看法与认识。
二、变“传授者”为“对话者”
传统的教法立足于应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把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其弊端自不必说。现在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身份。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还应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变换各种教学方式,善于组织学生讨论、角色扮演、师生问答、甚至走上讲台,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模式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搞好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与人合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著名教师魏书生认为,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强化学生当学习主人公的自豪感。素质教育也倡导“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的“互为主体”观念,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立为学习型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尊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师生不仅仅有物质的、知识的追求,也有情感和价值的需求,是理智和情感的统一。这也意味着师生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师生关系是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长辈与晚辈、成熟与不成熟、优势与弱势的关系。儿童与成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内心世界,有各自对外界不同的看法,他们的生活世界也不大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和成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甚至相互学习。而且,在前喻文化日趋明显的今天,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是大势所趋。但在现实关系上,相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确实属于有经验、有能力、成熟并有权力的一方,儿童则属欠缺经验、弱势的一方。因此,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教师不仅要尊重理解儿童,更要关心、爱护、保护、教育儿童。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的,生生关系应是团结友爱的。如果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不是互尊互爱的,教师始终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甚至是逃避的心理,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许多想法隐藏起来,这样师生间就没有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创造力就没有机会得以发挥。心理学家认为:唯有当学生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从而能比较自觉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让学生见了教师有一种亲切感、兴奋感,要知道,教师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的心灵可以感染学生的心灵。教师与学生只有始终处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平等地对话、平等地交流,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