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由于学生思维、认知水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一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关注,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而分层教学法可以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分层方法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C层: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B 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 A层: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分层原则: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目标是掌握基础概念、基本知识点、基本计算技能,重视情感目标,以维持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根据备课要求,对C层学生要求低,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技能技巧。 B、C两层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的进度实施授课,A层学生则加快进度。每一层次的课堂教学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分层训练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C层学生作业应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B层学生作业应以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为主;A层学生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这样可使A、B、C三层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组织在校完成作业,并安排教师在一旁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各方面的知识。
6、分层测试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次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基础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分为80分,各层学生都要做;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满分为20分,A、B两层学生必做,C层学生选做;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分为20分,A层学生必做,B、C层学生选做。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7、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评价的目的在于发扬成绩,改进学习策略,不断取得学习进步。以往一张考卷,需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难度偏小,不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难度偏大,不能适应,以致经常不及格,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及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分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采取A、B卷的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A卷或B卷,以卷面成绩记载评定,使一些过去经常不及格的学生,在降低要求的试卷中及格。第二种方法是试卷难度降低,以基础知识点为标准,增加几道开放题,既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做出,又满足了好学生。第三种方法是一份试卷,根据学习困难学生的能力,删掉几道难题,增加基础题,使这些学生能获得成功。
四、分层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一)分层建组
(1)实行动态分层,把学生分为A、B、C三层;
(2)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
(3)建立各层学生互帮互学小组。
(二)分层备课
(1)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
(2)筛选分层内容;
(3)设计分层问题;
(4)设计分层练习;
(5)安排分层指导时间;
(6)设置分层作业。
(三)分层授课
(1)分层设疑;
(2)分层释疑;
(3)分层练习;
(4)分层辅导;
(5)分层反馈;
(6)分层纳入知识系统。
(四)分层辅导
(1)教师辅导;①查漏补缺;②学法指导;③心理辅导。
(2)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帮互学小组。
(五)分层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①必做题;②选做题。
(2)课外作业:①每日一题;②拓展题。
(六)分层测试
(1)考试题包括:①基础题(80分);②提高题(20分);③综合题(20分)。
(2)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3)分类矫正,全面提高。
(七)分层评价
(1)根据学生达标递进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升降;
(2)建立分层激励机制,体验成功;
(3)改变传统的成绩报告单模式。
五、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学校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的检测。
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一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二是了解学生对升学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开办体育、艺术、传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