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同学科老师坐下来,针对教材中每一单元到每一节教学内容由备课组的主备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经过大家共同探讨形成一个大体一致的意见,以便共享。因此,集体备课是备课组“共性”和教师“个性”的统一,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的领会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更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更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法,更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我们的集体备课由“集中”备课和“平时”交流统一起来,备课资料在探索中前行,在改进中不断在完善,下面我以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说明我们地理组是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的:
一、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要准备的资料:
(一)研究课标:从校本资源库《课标要求》、《课标解析》中找到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和课标解析:“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条“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水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研究《考试说明》:从最新的考试说明(考纲)中查找关于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的相关内容:如这节课教学内容在考核目标中体现在“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等等,在考试范围与要求必修1中这样体现“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在选修6中这样要求“⑴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⑵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通过研究《课标》《考试说明》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突破重难点呢?这是集体备课时有争议的地方之一,最后确定通过三组图片对比分析来突破“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这个重点,通过两案例和生活实际对比分析突破“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这个难点并进行知识迁移。
(四)对教材进行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前后知识联系和教材结构进行分析,如:本单元前两节主要是从不同的空间介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环境”的特点,而本节侧重于阐明人与水的相互关系。教材首先介绍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重点在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接着,教材阐述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在活动中安排了“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和“咸海面积缩小”作为案例探究,并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及问题设计(导学案):教学设计思路以“图”为载体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案问题的设计:这是集体备课中有争议的地方之二,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是检测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如:1、根据教材中对水资源的描述用数学集合的方式把水资源表示出来?2、根据第一节内容说出“容易利用”的水由什么补给?3、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否丰富?等等。探究论证部分设计的问题有一些难度而且逐渐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引导或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如:1、为什么教材中两案例都处在缺水的条件下却出现两种不同的现状?2、两地水资源的利用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等等。最后知识构建是检测学生学习本节课后的知识总结。老师按照知识体系构建的知识框架,在必修1时把重点内容设计成填空形式,必修2时要求学生自己构建。
(六)课件制作
1.下载多个同节课件或资源库中已有课件筛查优点。
2.根据我校学生课堂教学实际进行课件重组并修改和补充。
3.课件制作时以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教学为主。
(七)校本习题:
1下载多套试题或从资源库中选题
2.根据我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组题。(先基础后能力再高考链接)
3.资源库及时更新和添加。
二、备课组集体探讨主备人的备课资料提出优缺点进行补充和修改,在根据不同班级学生(A\B)的认知能力统一进行补充和删减,经过备课组长再次审核后,由主备人上传至教务处备案。
三、经过上课后不断完善及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要做到为什么进行反思?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反思能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地理组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是在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的带领下能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组内老师同心合力向上、团结合作的结果,能快速的吸收优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教学任务多我们编写导学案的时间很紧,还在不断完善中,希望今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