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教育价值观和科学质量观教育改革中的双刃

时间:2013/12/2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当然,以启蒙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具体体现的教育核心价值观也难以在默默坚守中执着依旧;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引起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所以,重塑教育观是应对这一现状的要突破口。
    重塑教育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时下,基础教育因体制性缺陷而产生的以升学率为价值追求的观念,导致教育功利主义蔓延,教育核心价值观出现失落。这种功利主义违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破坏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好“尊严养人”,教育核心价值观最能体现教育这项工作的尊严和价值。“打造幸福教育,建设和谐家园”,实践教育核心价值观,使学校教育能自觉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这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育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学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和社会的进步、心灵培育和精神成长,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公共精神。“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的这句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学校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终身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关怀“每个”、培养“每个”,是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对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科学阐释,也可称之为我们的教育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都获得成功的幸福。
    校长是确立和践行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关键因素。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校的发展是校长的使命。办学理念是“一校之魂”,指挥或影响着学校的一切工作,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校长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其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用独特的人文精神、博爱精神影响这所学校中的所有教师,而这种精神必然会经教师的行为示范传达给学生。学校有了这样的精神传承,学生才能将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应用于促进人类美好的方面。
  教育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新课改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基于此,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呢?
    素质教育是科学质量观的价值取向。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全面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高分低能是少数现象,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于教育质量,学习成绩所反映的仅仅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少数智优学生的质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所以,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应体现为全体学生的质量。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育人观念: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求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达到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那种建立在排斥“差生”基础上的“教育质量”,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科学质量观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一所学校获得最终成功也是在课堂上。课堂的质量实际上主宰着教育的质量。放弃课堂,课外加班加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在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实际教育时间;一种是有效教育时间。我们应当增加有效教育时间,不增加或减少实际教育时间。同样好的教育效果,所花的时间少,负担轻,就是高效率、高质量。我们一定要打破“要抓教育质量,就必须大面积长时间补课”的工作定势,重新回归到课堂主阵地上,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教”的质量是科学质量观的主要支撑。教育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现在有一个逐步成为共识的理念,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教育观并不错,但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教师角色转换尚未完成,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满堂“主讲”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出现偏差,教师放弃了主导的责任,在“放手”学生发展的同时放任自流。这些现象的归因仍然是教师“教”的质量不高。
    因此,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更应捧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更是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今天培养的合格学生,更是未来公民的素质和城市精神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