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浅谈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与思考

时间:2014/11/7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是把教学主要内容化作问题,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归宿,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问题式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中心,对于如何设计问题,设计都少个问题,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应注意些什么等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确定了从四个方面来研究数学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一是在哪些环节提出问题;二是从什么角度提出问题;三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四是问题设计的原则。下面我将结合实例谈一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操作以及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确定问题提出的环节

所谓的问题提出就是在课程进行到什么阶段提出问题。以新课为例,一般是在新课引入,重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难点问题突破和课堂知识小结四个环节处提出问题。

二、明确问题提出的角度

1.课引入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⑴数学知识所具有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必修一的函数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中许多运动变化现象所表现出量与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入手,提出问题。虽然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还解答不了。但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

⑵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如必修四第一章第一节任意角和弧度制。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角度已经是度量角的一种制度了,为什们还要学习弧度制呢?因为要建立三角函数,而函数的定义域必须是数集,因此要引入弧度制,实现角度向弧度的转化。弧度制是一种工具性的知识。

⑶教学的目的性,即:为什们要上这节课,这节课在整章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已经了解或掌握的知识与本节重点知识的之间的关系;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方法;重点知识在本章的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到的作用。

3.点问题的突破一般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①分解思维  ②分解计算  ③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类比、数形结合);

4.堂小结从三个角度提出问题

①收获;②疑惑;③知识之间的衔接。

三、设计好问题层次

对于一节数学课,一般设计几个问题较为合理呢?一是新课引入一般只提出一个问题,简单明了切入正题;二是重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一般提出两个大问题,问题间呈递进关系逐步指向重点;三是难点问题的突破,一般最多设计两个有梯度的问题,拾级而上,突破难点;(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大问题的背景下设计若干子问题,降低思维的难度。子问题的设计更要注意层次性,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感到离结果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之间要有思维跨度,如果问题设计得过密,思维跨度小,学生不假思索,脱口就答,这样的问题就没有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四是课堂小结一般设计一个问题,起到归纳总结和高度概括的作用。因此一节数学新课一般设计最多设计六个大答问题。设计的问题,应该起到“线索”或是“图标”的作用,问题解决了,这一节课的知识脉络同时也就形成了。

四、把握问题提出的原则

1.把握教学时机。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教师启发思维学生的问题难易要适中,速度快慢要适宜,广度要恰当,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个体差异。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都必须因人而异。在教学实践中也可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求证,这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3.学生反应。如观察学生的表情、学生的书写,更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课堂提出的问题,一直是由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随着对“问题式教学”不断研究和深入探索,在课堂上发现了问题的另一个来源: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果将教师设计的问题看成是一节课的主线,那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条线上打得“结”。这些“结”解不开,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将课程进行到底。学生的问题,有时是课前无法预计的。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书写、语言表述,甚至是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具体教学程序

1.提问(注重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对于“三角函数的提斜化一公式”这节课,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设计方案:⑴温故而知新:复习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⑵牛刀小试:从例4入手,利用公式对三角式化简、求值。并配备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直接运用公式即可化简求值。第二层次:需要运用诱导公式转化为公式的形式再化简求值。第三层次:将具体角的三角函数换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学生需要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在转化成具体角的三角函数,再利用公式化简求值。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引导出提斜化一公式做好知识的储备和心理的充分准备。⑶探求新知:将特殊的三角函数值换成任意的非零常数。这时学生就会沿着刚才的教学思路逆推回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学生充分体会和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提斜化一公式。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以升华。

随着我对问题式教学的不断研究,在反思中发现了设计中的缺陷。这节课的价值不在于学生记住和使用一个公式,而在于它起到连接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完备性。如果教师在教学的目的性上设计问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双重收获。

2.学习。

⑴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每一节的开篇都以问题开始。并以“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⑵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指向本节教学重点;⑶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⑷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⑸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⑹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3.训练。

每一个知识点紧跟一组问题训练;追踪训练应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彰显学习能力,同时也是教师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因此,可以在这一环节多花些时间让学生暴露他们的问题,也好使教师逐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4.提升。

总结学生在这节课的知识性收获和思想方法上的收获的同时,还应呼应引课中提及的教学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对本节课在整个章节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不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实施问题式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尝试,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再盲目,不再随意。问题设计的梯度合理,层次性分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一课时、一单元、一章节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只重视结论性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关注的是怎样使用所学知识去解题。很少关心或是从不在意知识的来历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现在,由于教师在引课中注重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学生已经习惯于探究知识的来历、作用和价值。在做习题时也会主动思考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还可以怎样考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良好习惯和最大的收益。

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和班额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并不充分,教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却无法使每一个个体均能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所引领的仍是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