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4/11/7

本学期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开始了学案的制作,一篇课文一份学案,我们把设计的问题放到学案之中,所以我们的问题式教学是把问题式教学策略和学案结合在一起。

先说学案内容。学案由课前预习、课堂内容和拓展阅读三部分构成,课前预习包括作者介绍、字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以独立完成。

课堂内容就是针对每篇课文设计的问题。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很重要,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如下几点:

一、把握好问题设置的深度难度。

语文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唯其如此,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语文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要占主导地位。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索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材料。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同时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语文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形成具有针对文本特点的思维方法。

三、语文新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要面面俱到,做永不放心的讲解。

一篇文章我们只解决一到两个大问题,围绕这一到两个大问题设计几个帮助理解的小问题。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强调每篇文章不要设计过多的问题,问题要少而精,既有针对整篇文章的问题,要有针对每个部分的问题,问题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技法,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最好的方法是用一个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一般来说,针对每一个部分,我们也只设计一个问题。例如《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学习苏轼乐观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和写景抒情说理相融合的写法特点。为了解决这两个大问题,我设计了如下六个小问题:1.作为游记散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写景、抒情、说理。写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研讨: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人在这样的美景之中有什么样的心情?2.讨论回答问题,第二段,作者写赤壁之景主要抓住明月、江水,由眼前的明月、江水,苏子吟咏出了“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诗句。在诗句中桂棹、兰桨比喻什么?美人象征什么?苏轼借诗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3.论回答问题:第三段,客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起“月明星稀”的诗句,由身边的赤壁又联想到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4.讨论:客由眼前的明月、江水而引发了悲情,苏子同样用江水和明月作比喻,使客摆脱了悲伤。“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第四段苏子用江水和明月作比喻,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5、思考: 这篇《赤壁赋》苏轼描写了赤壁的自然景色,也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人文地理:曹操被困。赤壁之战的人物很多,为什么这里苏轼要写到被周瑜围困的曹操?6、自由讨论: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谈一谈你的生活有哪些地方需要突围,你要怎样突围?文章一共四个自然段,这六个问题中的前四个问题是每个自然段一个,后两个是提升对文章整体内容理解的。这样化整为零,用感情和写法贯穿文章始终。

好的问题式教学法应该是老师提出问题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考问题。老师的问题,学生的质疑可以放到小组中讨论解决。

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在小组中自主交流,自由发表见解,在与他人交流中发现和感悟,再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中,力争要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并提出自己悬而未解的疑问。小组讨论,要避免形式上走过场,讨论的内容要防止游离教学目标,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交流 ——相互影响——推进认知层次”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再根据学情和教学要求确定课文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无非是个范例,我们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教材,更主要的是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落脚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学生训练提问题的能力。而这能力是逐渐培养的。应由教师引出问题过渡为学生提出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问"的习惯,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求知的重要任务。习惯的养成功在平时,而不在突击训练。为此,教师在开始时可以把“问”当作练习布置下去。如:每天的作业中要问几个书本上的问题;每周的周记中要问几个生活上的问题;每月的小作文中要问几个社会上的问题。而在课前5分钟、班会课、活动课上,更可以为学生提问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这样由训练到习惯,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问”作为学习的一种方法,随着“问”的扩展和深入,语文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总之,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构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