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加强师德建设 促进学校发展

时间:2014/11/7

第一、明确师德建设责任,提高使命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是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青少年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只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师德看作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

1、理论武装。我们组织教师有步骤有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的会议精神,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是教师的良心,推进素质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切实减负增效是教师的本领,每个教师应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江苏教育新政实施三个月已初见成效,好评如潮,真正做到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

2、校长引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带领出一群什么样的教师。校长是师德建设的引领者,是学校发展的奉献者,校长应成为“师者之师”。 1996年9月29日,我带领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物理竞赛,途中发生严重车祸,我整整昏迷了50多个小时,经过抢救,动了两次大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学生有没有受伤?”醒来的第一话就是询问学生的情况,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两个月后回校,全校师生自发立队含泪欢迎的动人场景让我终身难忘,让我更坚定了终身奉献教育事业的信念。平时,我每天早晨巡查校园,每天晚上学生就寝后才离开学校。这种以校为家的生活已成了我的习惯。十年前,我师从朱小蔓教授攻读博士,恩师的学养、人品感染了我,激励了我,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我提高了学历和素养,自身素养和学历的提高对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引领和倡导。同时,校长的科学管理,人文关怀,是引领教师甘愿奉献、奋发进取的前提和保证。

3、榜样示范。师德建设要坚持正面教育,榜样激励。要树立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让广大教师从身边的先进人物身上接受熏陶和教育。我们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网络,以专访、专栏、专题节目等形式,大力宣传我校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优秀老师报告会、演讲会,开展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在全校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浓郁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为使学校师德建设取得实效,我校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师德建设制度,同时将师德考核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建立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监督和评价机制,不断丰富教师的学识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1、建立校本培训机制。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提出了教师要“终身学习”的要求。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变化快,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终身学习,可以依托校本培训这个平台。我校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报告会;每年利用寒、暑假进行岗位培训;另外还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等。校本培训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提升。

2、建立教成长规划机制。为进一步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促进每个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走上教师职业专业化道路,我们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制度。这项制度激发了教师的斗志,挖掘了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3、 完善师德考评机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等为依据,根据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评,使师德建设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我们把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协作互助、廉洁从教等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还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
 
第三、搭建师德建设平台,提升师德形象
 

围绕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办法。通过搭建平台,不断挖掘潜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师德形象,做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教师。我校通过深入开展“三大工程”活动,给教师提供了更多自我发展的舞台。

1、强化师表工程。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我们每年评选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师、十佳教坛新秀、十佳党员等,要求教师把钻研教学业务与提高师德修养相结合,把学习教育理论与投身教学实践相相结合,把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工作相结合;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三在”和“三爱”,——“三在”即在岗、在行、在状态,“三爱”即爱学校、爱同事、爱学生,努力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2、深化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我校引进和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如何帮助他们快速提升专业素养,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目标激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促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优化名师工程。学校采取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际教学交流,参加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国家、省级课题研究等方式,制定多极目标,设置多极阶梯,鼓励教师不断向更高层面发展,鼓励更多的教师成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艺术的领军人物,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德艺双馨、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师,日前我也刚刚被江苏省教育厅评定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2007年暑期,我有幸作为江苏唯一的中学教师代表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举办的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活动,周济部长陪同贺国强、陈至立等领导看望大家,并同我们共进晚餐。记得周济部长说,“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我深深感到,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个校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我校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长抓不懈,我们要铭记总书记的嘱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升师德师能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王生,男,汉族,1958年出生,1977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启东市人大副主任,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学博士,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