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校德育管理创新的重点

时间:2014/11/7

学校德育管理是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社会需要,在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管理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能,以最佳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管理,学校德育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它不仅要依靠管理来约束和控制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更多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通过内化来实现管理的目标,体现学校德育管理的教育性。在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虽然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方面也具有育人作用,但德育管理在促进“育德”目标的达成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管理者以及管理的内容、手段、方法本身具有教育示范作用,而且也把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体育管理等所内含的德育因素作为自己管理对象,突出德育管理的育德性。

学校德育管理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德育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德育管理的最终成果也落到受教育的人的身上。围绕主体性德育管理这一中心,学校德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促进德育管理的民主化。

主体性德育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德育管理,充分发挥德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员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主体的管理活动,学校德育管理的民主化,首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学校必须实行民主监督制度,社会主义德育管理也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德育管理民主化,也是现代化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过程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专制型、家长式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民主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发扬民主精神和作风,坚持民主方法来实现德育管理的计划、决策和组织,要与被管理者平等相处,自觉接受被管理者的监督。民主化管理是一种全员管理,人人都是德育管理者,学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校行政管理育人,学校后勤服务育人,承担着一定的德育管理任务。民主化管理要求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管理者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被管理者既要接受他人或组织的管理,又要把自己当作管理主体,自我计划、组织、控制、调节、评价。

二是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传统德育管理试图把受教育者控制在净化的理想状态的学校环境中,以封闭的方式建造所谓精神特区并不现实。学校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处在开放的信息时代,不仅在学校内部接收到各种知识,而且在家庭、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都能接收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面广、量多、传播和更新速度极快,因此,用封闭方式管理德育对象显然不能收到实效。再者,任何一个组织的有效管理都是一个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系统,学校德育管理既要做好学校内部的计划、组织等工作,更要考虑到校外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外界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体系,面对实际解决受教育者思想上的矛盾,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对待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三是追求科学的学校德育管理。

科学的学校德育管理,要求学校德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管理。从以直接经验来从事管理活动的感性阶段,向作为一个独立形态并在自觉的管理意识和系统的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理性阶段发展;改变过去德育管理的组织松懈、权力至上、效率低下、手段落后的状况,形成组织严密、发扬民主、讲究效率、改进手段的新形式;在德育管理决策上采取科学决策,提高德育管理的创造性、预见性、定量定性统一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经验决策,使德育管理决策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外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推行“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管理。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德育对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至关重要,学校德育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改变旧的、采取外在束缚人的方法来禁锢人、谋求一时一地的社会稳定的学校德育,而是从个人出发,创造条件来发展人,追求内在自觉的、长期的个人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学校德育。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育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应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核心在于充分尊重人的天性。德育“只有以人为出发点,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导人生,才能真正培养人的精神。”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从而使人格更趋完善;又要面向每一个真实的个体,重视他们各自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体验,更好地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五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效能。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分在于工作之有效。”提高效能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管理的效能是指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目前普遍存在的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德育管理不力造成的。在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学校德育的效能差异主要在于学校德育管理的不同。在学校德育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其他人力、物力的支出与其所获取的成效之间并不都是呈正相关,它可能是正效果,也可能是零效果,甚至可能转化为消极因素,产生负效果。避免零效果,追求正效果,使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德育工作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气氛,教育要求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六是更新德育管理观念。

在德育管理中,对人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内容,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既是德育管理的主体,也是德育管理的客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也要对管理者自身进行管理。因此,更新德育观念对德育管理者更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新的价值观,新的德育内容观,新的德育过程观及新的德育管理观。新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贡献的肯定的有机统一。新的德育内容观求就德育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特点,适当修正原有德育内容中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部分,使德育内容更加务实、有效。新的德育过程观,要求德育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鉴别能力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筛选积极的、有益的部分,摒弃消极不良的部分,形成自觉的德育内化意识。新的德育管理观,就是要善于用现代化的管理意识武装管理者的头脑,善于捕捉复杂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

七是重视学生德育的知行统一。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个体的行为。道德行为在一个人的品的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发展,常常出现知与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学校德育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学校德育工作既要重视课堂教育,让学生理解、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立场、态度,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明理,自觉地实现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建构,知行结合,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