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为教师营造一块清洁的沃土

时间:2014/11/7

对教师职业的思考,思考什么呢?我想应该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思考我们的教育对象,二是思考我们教育者本身,要想思考得深和透,确实不容易,只是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产生共鸣,重要的是我们毕竟是思考了,而且想了很多,由于本人经历、水平、学识有限,很可能挂一漏万,但我希望能窥其一斑足矣。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是一名好教师,努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好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责任意识的体现,是积极向上的体现,是奋斗不息的体现,是一种热情,更是一种激情,有了热情和激情,相信应该能做好。

一、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的方式很多。

比如: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等,今天只谈一点,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入手,也就是研究学生。现代学生观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发展着的个体,都具有未完成性,他们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对学习充满着澎湃地激情。但是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所受教育的差异,同一学龄段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气质类型、学习能力、情感意志等差异很大。要求我们教育者,不是抹煞学生间的差别,而是积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教育报》有一篇文章《迟开的花朵――写给后进生》文中写道:后进生并非处处后进,不该只有一把尺子、一杆秤,后进只是某个标准下的不足,换个角度就有惊人的本领,后进仅仅是相对的概念,后进时已埋下了先进的火种,所以后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清醒,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我所以摘录这段话,算是学生观中的后进学生观吧!面对我们教育的群体,我们冷静地分析,就我校而言,文理生中一部分是借读生、自费生,就算正常录取也有很大差距。到我校读书的原因是不愿意在普高念高中,但确实有一些是习惯和思维品质非常差的学生,家长做最后一赌,学生相中的是我校的培养率,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把所有的压力都推给了学校,推给了我们的教师群体。家长的期望又很高,就象上铁中为了考名牌大学一样,选择油高是为了升学,而学生距离升学的素质又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刚入学时冲一下,时间一长,就慢慢感觉到升学无望,开始厌学,相应的管理加大,有的在一学期、有的一两个月、有的在一年多,当然不乏一些冲击成功者,但大部分均以失败告终。对于美术和音乐学生而言,构成比较复杂,有真正爱好者,有迫不得已转型的,有为了给家长撑脸面而到油高,无论哪一种类型,均以为能上一类大学,心中存有一种强烈的希望。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一旦进入这个群体,才知道原来没那么简单,所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研究了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了家长的特点,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方式方法也更有效一些,成功获得学生的信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义务,才能走进学生心灵,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比如:离异子女的教育,可以这样去与学生交流,既然已成事实,就应该面对,你与父母的关系,除了亲情以外,还有养育的义务,要摆正你的父母离婚是否跟你的感情变淡了,有很多时候,可能会加倍地对你好,即使不是这样,他们各自找到了幸福,你也可以借助四个人的力量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功的机会是增大了,而不是变小了,聪明人不会让机会从身边溜走,有些事件不能用好坏简单下定义,而是看你如何对待,你的处理策略和方法决定你自己的将来,好在还有老师、同学对你好,温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再比如: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班级的学生干部,绝对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熟一个换掉一个,但不是不用,而是让成熟者开发新的优秀学生,培养学生心胸开阔,很多教育家均赞成班级干部轮换制,包括课代表,培养的班级干部多了,你周围就团结了一批人,你的耳朵也灵了,你的眼睛也亮了,最棘手的问题也可以转移了,当然你的心情就好了,达到双赢的目的。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习惯最佳养成是自我养成,而非强迫。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符合行为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

二、做一名好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除了研究学生以外,还要研究自己,不断地总结自己,纠正自己,关于这一点,我谈目前存在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急躁心理,我们做老师的或多或少都存在急躁心理,认为我跟学生说了,而且说的很明白,甚至于刚说完,学生怎么还违犯纪律呢?事实上,教育人的工作,转化差生的工作,特别对屡屡反复,有一定“能量”的学生(“能量”是指有一定的对付老师的经验)必须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技巧,有的时候一个眼神,一点提醒,拍拍肩膀比大发雷霆还奏效。有的时候,痼疾必须要用猛药制,但再猛的药毕竟是药,不如调理更有效,就是不能太急躁。慢功才能出细活。

误区二:交流方式。有的时候,并不是你说的不对,也不是学生诚心与老师作对,而是谈话的方式,环境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能先表扬,后批评,而非要先批评呢?为什么不能单独交流,非要当众出丑呢?为什么不能先让学生说清楚,而是将我们观点强加给学生呢?为什么不能先表扬大多数,而个别交流呢?尤其不能一人出错,全体挨训,经常省察自己是否自身出了问题。

误区三:对职业的倦怠。随着生命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也一天一天变老,但我们年龄可以很大,但心态不能变老。现在患上或感染着“职业倦怠病”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多年从事一项工作,这种倦怠会不经意间来到,比如我们的课是否备得很充分,我们承诺的东西是否如期兑现,我们上课是否有很烦的表情等等,虽然我们面对学生程度不高,我们上课的内容不一定消化得怎么样,但我们的倦怠会深深影响他们的情绪,大大降低我们的威信。如何避免倦怠情绪呢?不妨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教育教学的能力水平,就象一个函数,刚毕业时是单调递增的,后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当于函数中的最大值,然后倦怠出现了,开始单调递减,这种起伏是常见的,自己发现了的,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认为这样下去不行,不能这样撞钟了,弄个不增不减也行啊!这条曲线不知是否准确,一家之言,这段时间我悟到了,所以想了下面三点避免的方式,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1、学会享受过程,不要过分看重结果,上课时兴高采烈,化平淡为神奇,变紧锁眉头为知足常乐,不管是教学还是带班,往学生面前一站,先想想学生的好处,比如:那一声清脆的问候,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不妨先将你备课时的突发奇想跟学生说说,炫耀一下自己,再表扬几个近期进步的学生,抒一抒情愫,吐一吐愉悦,与学生一道享受时光,在轻松愉快中授课达意,有位哲人说过:“铲除杂草的最佳办法是在那里种上庄稼,我们种下了茁壮生长的庄稼,还怕看到两颗“杂草”吗?

2、学会从学生那里获得幸福,有意培养一批和你关系好的学生,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我和你关系这么好,”每位学生都有几个好朋友,慢慢地,你的“朋友”越来越多,心情当然就越来越好,身心得到了愉悦,人格有了尊严,当你受到不公的时候,有人挺身而出为你付出,在友爱的氛围中,我们还倦怠吗,还厌烦吗!

3、学会乐观,学会豁达,心胸开阔

哈佛大学戈尔曼教授认为:情商主宰人的百分之八十,而智商至多决定人生的百分之二十,情商才真正与个人的未来及幸福密切相关。他还说: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就能调动周围的一切。无论是教课还是带班,我们是乐观的,向上的,我们是豁达的,包容的,是心胸开阔的,将这些传达给学生,回报你的肯定不是斤斤计较和愁眉苦脸,豁达和乐观是一种风格,一种风度,一种风范,是一缕阳光,是汩汩不断的温泉,可以浸人心肺,可以渗入人的骨子里,让我们调整好情绪与倦怠说bye-bye。比如:教体育班,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讲究哥们义气友好相处,在他们训练时参与一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沟通感情,还能展示自我。教音乐班,既使你歌唱得再难听,只要你敢唱,都不会怪你,在笑声中关系自然就和谐了。教美术班,你与最艮的学生关系最好,就成为很多学生朋友了。教重读班,准备点人生的小故事,课前讲给他们听,课下学生会围着你说:“明天早点来”,这感觉多好,我们只要和学生在一起,不管是什么样的班都应该高兴起来,阳光起来,有了笑声,就有了乐趣,有了兴趣,就赶走了倦怠。

总之,对我们教师来说,如何永葆青春活力,象王铁老师、李枫老师、王志忠老师一样,幸福就会常伴我们左右,多研究学生,多研究自己,其乐无穷,努力营造一块清洁的沃土,就会享受到一片湛蓝的天空。最后以一首《清平乐》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