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面对太快的知识更新速度,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知识经济”的新形势,我们要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培养大批有创造性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坚持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为此,有一批教育战线上的有识之士立足于学习者的个体发展与潜能提高,分别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可喜的探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可持续性发展学力与综合素质,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
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随着人类对学习活动认识的深入而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问题的发现、确认、分析、解决等为主线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由于十分重视学生个体自觉主动地对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有着很大的优势。
对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目前尚无统一的最后定义。多数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于改变学生在教室里等老师教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数据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对于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发现与创造中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拥有这些,在未来的生活中将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反映着社会对学习者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这里的“学习能力”不仅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研究性学习既然有如此的优势,那么,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它有哪些显著特征呢?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问题是它的重要载体,整个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自然形成序列。这样一来,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就显得特别重要。有很多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初,常常纳闷于没有问题。这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以一颗好奇心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以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敏锐的洞察力。古人有语:学习贵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这一基本特征之外,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还呈现出如下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都表现为一种较强的开放性。它的内容不一定来自于课本或参考书,有人说研究性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等同,你可以研究你周围的生活,比如,可以探究中学生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也可以研究你所在学校学生校服的设计问题,更可以谈一谈你对于自己最喜欢的某位艺术家的认识与评价,等等。就它的学习过程而言,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多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向书本学,还要向网络学,向社会学,向你的每一个同伴学。要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向任何能给以自己帮助的人、事、物学,同时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习惯。传统的教育基于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认识,认为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和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一种“接受教育”,希望“一次教育,终生受用”。因而,它要求的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封闭的思维。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于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单一被多元取代,世界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探索世界。没有最好,只可能更好,时代要求于每个人的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多元的思维、主动的思维。而基于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相当于知识信息的“接受器”,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成了束缚学生创造力的桎梏。相反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根源在于以学习者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它的本质是基于一种怀疑基础上的再发现,因而需要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通过证实证伪来获得知识,受到训练和教育,这是一种指向更广阔的未知与不确定的学习方式,其内容几乎与生活相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题,这也是一种开放性。同时,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信息渠道、施教对象、研究方式、时间与空间等也是有开放性的特征。
2.自主性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十分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由选题、自主解疑、自主探索与研究。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研究性活动中退到了幕后,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与推动者。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自己搭舞台,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探索、困惑进而欢乐,教师只偶尔给他们指一指方向,但决不告诉他们到底该走哪条路。也就是说,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在这里,教师已由“绝对权威”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已不再是拥有“学问”等着学生来学来问的专利者,而是一个共同探讨“学问”的合作者。当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对其指导的要求却是愈来愈高,与以往教师着力于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相比,教师的任务已转变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研究方法的指导,也即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策略学习与态度学习。无论怎么说,在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方面,这是一大进步。
3.实践性与探索性
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常常与实践紧密相关且充满“科学研究”中的探索色彩。比如在探究“上海市公房屋顶平改坡工程的优点”时,你就必须深入社区进行具体的调查、测量与分析。其实,任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与实践紧密相关。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旨在提高学生以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性品格。不仅内容涉及实践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寻找选择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实践与探索的过程。这里的探索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上,也表现在研究所得结论的独到性上。
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充满着探索的乐趣,还可以从中磨砺你的意志,锻造你的自信。它类似科学研究,但又与它不太相同,与真正的科学研究相比,它更重视过程,更重视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更加临近于学习的本质,因此,如果你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你不妨就把它一步步地拓展到自己更广泛的学习领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