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三个吸引力 打造魅力学校
时间:2014/11/10
打造魅力校园,增强校园吸引力
为建设和谐校园,增强校园的吸引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学校遵循“传承文化品位,引领现代气息,凸显人文精神”的原则,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化设施进行精心设计,充分挖掘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的教育功能,实现面面墙壁会说话,时时处处有教育的目标。充实、完善音乐、书法、舞蹈等功能教室,实现所有功能教室用房、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建立高标准功能教室,既满足开足开齐所有活动课的要求,又能定期组织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活动,实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特长的目标。完善学生广播站、文学社、舞蹈、器乐、声乐、篮球、足球等各种兴趣小组,定期组织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拔河、知识竞赛、演讲、手抄报、知识讲座等系列比赛、竞赛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吸引力,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
建设和谐班集体,增强班级吸引力
加强建设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建立起班主任选拔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实行淘汰制,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鼓励教师人人争当班主任,激活用人机制,变“委派”为“选、派结合”的方式,吸收肯奉献,善管理,能干好的优秀教师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优化队伍结构,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加强以班风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设立各具特色的班级宣传专栏,引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班规、誓言,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自信心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形成人人为班级做贡献,人人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创设和谐班级、文明班级。加强学生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学校以自信心教育为中心的良好习惯培养作为养成教育的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充分利用《晨光》校报、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站、班级黑板报等舆论阵地,通过评选养成教育、学习、纪律、卫生标兵,文体活动明星等方式,树立起学生身边的典型,激励学生自信与自强,鼓励每一名学生走向成功。待优生是班级和谐建设的重点,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充分发挥每一名任课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积极推行“教师助学制度”。每个教师带3—5名学困生,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给于更的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助学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更有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使教师找到最合适的教育切入点,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更新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吸引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关键,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增效减负”,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点。
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我们将按照“重在实效、贵在坚持”的工作原则,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细节的落实,发挥集体智慧和资源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是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各级部主任、教研组长加大对教学常规的检查力度,重点做好候课、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阶段性质量检测、错题本、学业问题归类薄、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师作业示范薄等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学校加大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为中心的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魅力。“把竞赛引入课堂,将激励贯彻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引入竞赛机制,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竞赛、比赛活动,探索实施“3+1”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竞争力,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融入课堂情感,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心下移,“变一个重点为三个重点”,让课堂充满活力。为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学校把教学的中心由重视优秀生的精英教育彻底转变到把优秀生、后进生、中游生三个重点,特别是重视中下游学生,他们更渴望关怀、更期望关注。我们的目标是初一、初二起始年级,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消除不及格现象;初三、初四年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因此,学校将积极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月及随机辅导与指导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特别是中下游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最适合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走向成功,从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问题当课题,发挥教科研作用。从问题入手,以问题当课题,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在各学科中培养领军人物,带动教研组的发展。实施课题带动,努力抓好“创建教师专业成长绿色平台的实践与研究”“体验式作文”、 “四段联动”无缝隙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市级重点课题和敏特英语课题等“十一五”立项课题的试验研究,以此带动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编印好本校教研的《研修导航》,教师通过撰写各种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既积极争取教育专家、名师到校来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做辅导,承办优质课、示范课比赛等活动,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区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教学比赛等活动,积极开展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赛课”等教科研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努力做到“学中教”、“研中教”,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争取多培养骨干教师、名师。
增强干部责任心是增强“校园、班级、教学”吸引力关键
一所学校要有生命力,干部是关键。培养“负责任”的干部队伍,让每一位干部心中有“责”,实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成为各自岗位的一面旗帜,真正做到“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
强化学习意识,注重工作效率。学校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并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组织干部工作反思会,让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体会、工作成绩与困惑,进一步提高大家创新工作的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培养干部责任心。学校按照“严、细、精、恒、实”的要求,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各项管理水平。比如,学校将推行干部集体听课制度,通过集中听课、评课,深入第一线,全面了解每一名教师工作状况,以便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促进每一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新课程带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无限的创造力。
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增强“校园、班级、教学”吸引力保证
建立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以人为本,完善制度体系,激励教师的奉献精神,激发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思路。
规范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管理,重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校改革评价方案,努力构建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制度,改变单一的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的做法,是新课改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我们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深化评价方式改革,加强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以听评课为抓手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检测和评价,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落实责任目标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师整体业务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和科研力度,确立目标、制订计划、狠抓落实。从分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到任课教师对各项活动都做到了定目标、定人员、定时间,有检查,有记录。其次,学校修订教师工作量化制度,用制度引导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将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对教师上课、备课、思想、道德、自我成长等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制度化,促进名师成长。学校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实行“一、三、五、七”培养计划。对新参加工作教师,学校都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他们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并实行捆绑式评价。学校积极从备课及说课、课堂教学模式、班主任工作、师德教育等各方面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新老班主任恳谈会等,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为弘扬高尚师德,引领广大教师由“合格的教师”逐渐成长为“优秀教师”,让教师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学校根据国家颁布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市区师德建设 “十不准”要求,把师德建设的目标归结为坚持师德底线,弘扬高尚师德的“三重境界”。学校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实行师德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约束制度。每学期两次对教师执行“十不准”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作为学期末师德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让全校教师“警钟长鸣”,不断自我加压,时时严格自律,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