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教师的各种考核指标中,专业学术论文已经成了一道教师必须跨过去的“坎”。新教师转正定级要交论文,职称评定和评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都要有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论文对于教师的进退乃至去留有“一票否决权”。笔者认为,当下考核教师的各类论文要求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主要缺陷是:功利性强。论文成了考核教师的硬性指标,使教师们为了评职称、职务晋升而写论文,为了各类荣誉而写论文。这导致教师无可奈何凑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学术论文已经失去了它的严肃性、上传性,变成了评职晋级的“敲门砖”。
门槛过高。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规定,参评者必须提交两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省级以上的各类刊物固然不少,但中小学教师必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僧多粥少”的现状使教师发表文章十分困难。
因此,一些教师就打起了各种歪主意,有的抄袭,有的雇“枪手”代为捉刀,有的和相关刊物的编辑拉关系、走后门,有的甚至出高价买版面。
“见文不见人”。在现行的各种考核中,一般都是静态考核多,动态考核少,数量考核多,质量考核少。只要教师出具了论文材料,且提交的论文符合考核要求,考核就会通过。至于这些论文是否货真价实,是否代表了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就没有人过问了。现行的考核更缺少对论文写作者的面试,无法考核出教师的实际能力。
论文权重系数太大。在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学术论文的权重系数过大,不利于对教师职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教师定级考核,一般只要求提交一篇论文。评审中级、高级职称或名师与学科带头人,都只要求提交两篇本学科的专业文章。试问,在对教师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只提交一篇或两篇论文,就能检测出教师的真实水平吗?
重成果轻过程。从现实情况看,只重视对教师的论文考核,其实是只注重了对教师的成果评估,而缺失了过程管理。论文只是结果性的指标,论文又是可以造假的,这样,就很难考核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实力。教师评上职称以后,由于没有了对他们的论文考核要求,许多高级教师从此不再写论文,再也没有了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专业能力非但没发展,反而有所倒退。
由此,笔者认为,这种“论文要求”对教师有失公允,且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国家积极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论文考核的配套措施也应当跟进。
论文考核应切合实际、鼓励教师撰写与自身水平相当的论文。中小学教师并非理论工作者,没必要搞高深的理论研究。一线教师最大的优势是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应该通过写论文来反思工作、指导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师执业素质。笔者认为,一个在工作上会自觉反思的教师,一定会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体会、经验和教训。因而,要求他们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会更有意义。
应提倡论文写作范式的多元化。既然鼓励和倡导教师写“自己的论文”,就要引领教师把思维的触角指向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论文写作要和课堂教学“面对面”,要和现实问题“零距离”,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们撰写的有创意的教例、教学反思笔记、教育教学随笔,设计的富有个性的作业和习题,编著的各种校本课程教材等,都应该是教师们所撰写论文的表现形式,都应该被列入考核的指标体系。
因此,对教师的“论文要求”,也许可以让“土特产”登堂入室,可以视其为评先评优、职务和职称晋升的硬指标。这样,既能杜绝教师的抄袭现象,又能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更能见证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论文要求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其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