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新世纪呼唤教师教学新观念

时间:2014/11/12

教学观念支配我们的教学行动。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而且观念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的。因此,教学观念问题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实现教学观念的现代置换,改造传统、落后的教学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而,我们必须关注、了解一些新的教学观,建立与时代相通的教学理念,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使自己成为一个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型教师。

1.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社会上人与人关系的一个聚焦点。作为教学活动双方的师生,都是生命主体,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无尊卑之分和主仆之别。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合作关系。首先师生之间要相互了解。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只知道班主任姓名,其它只知道是语文老师、生物老师等,任课教师的名字叫不出,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老师在学生眼中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首先是师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老师起码要自报家门,介绍一下自己,但我们有的老师却做不到,老师没有这个概念。同样,老师要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过去,还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要了解学生活的资料,但我们对学生不一定了解,有的老师一学期教下来,不知道学生叫什么名字。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外在的东西我们是看得见的,但是他的内在情感我们不了解。老师太像老师,学生太像学生的结果就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其二,应调动一切手段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辨,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人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得以发展,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反作用下,自身的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

2.面向全体学生观。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一个学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义务。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他家长做什么,不管他原来怎样,不管他现在怎样,只要到了你这个班级就是你的学生,都必须一视同仁。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学的人道主义。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客观审视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少数教师往往只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而放弃那些“差生”,甚至岐视冷淡、挖苦体罚“差生”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为使有差异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尽其能,教师应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使“差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使“面向全体学生”成为教师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为。

3.尊重学生的个性观。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我们不能机械的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去约束学生,要求学生模仿。如果今天的学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一种悲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人,任何一个后进生都会有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要求。学生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应该说个体差异是一种资源,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别才别趣,尊重学生的特能特才,为发展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1929年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录取了一位学生,它中文优,英文满分,但数学只有15分,这位学生就是钱钟书先生。教育家的慧眼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观,才培养出了象钱钟书这样的杰出人才。

4.教学科研观。知识经济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创新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其前提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而且是教学的研究者;不仅会教,而且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会吸收他人的经验,而且有独特见解,能够探索、发现、形成符合时代的、有个性的教育风格。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达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教师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和创造能力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这种能力的形成,会十分看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5.教育创新观。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化和深刻化。我们提倡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根据本身的条件和教学特点,创造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大家知道古代墨子的创新思想没有作为主流文化延续下来。于是外国人说,倘若中国当年不是尊孔而是尊墨,那中国一定是世界上自然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后来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一直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传统基本上是儒家文化传统。在这个传统底下,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规范教育,教育有了一种规矩。这种规矩用在教师身上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种没有创新的中国教师的责任。传道,是把你得到的道传下去;授业,就是把这个业授下去;解惑,哪儿不明白我就给你说清楚,说清楚就行了。但是绝对不是创新。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观念要有重大的变化,教师不仅是“春蚕”、“蜡烛”,为学生的成才而付出,而理应体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要将创新观念融入教育、教学的日常行为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为根本要求,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在美国,一个小学教师图画课,教师说你们随便想、随便画。一个小孩把鞋脱下来,把颜色往鞋底上抹,然后把鞋底往纸上压一个印。教师很高兴,说这是最棒的一张画,并命名为“彩色的足迹”,把这张画镶起来挂在墙上,让大家向他学习。我们教师不大适应创新,一个学生课堂上突然提出一个看法,这个看法跟老师的观念完全相反,一般教师第一反映就是感到厌烦。既然素质教育追求的是面向所有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体的创造性,那么“优不优看创新”应是师生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已见,着重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并促使其外化为各种创造力。有人说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不是看有多少学生回答了问题,而是看有多少学生提出了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视温敬恭顺、循规蹈矩、听命老师的学生为优秀的,教学态度必将钝化,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一定受阻。

6.学生能动观。知识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原本是有生命的,但负载于课程、教材以后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主动同化,而不是机械的被动吸收。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这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加工和重建,获得新的理解,进行再思考。这样知识恢复了生命,学生才会深切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因此,我们不应向学生“填塞”知识,而应有效“激活”学生内化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能动地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7.自主学习观。有教师做过对比试验,两个同样班级教学同一节内容,一个班让学生完全自学并完成练习,同时告诉学生自学完后要测试,另一班按常规进行教学,结果测试下来两班差异不是很大,自学班得了76分,这说明学生有76分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动权属于学习的主人──学生。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没有自主性,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了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教师“满堂”讲,再加上“题海”,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利,自主学习根本无从谈起。现在,我们仍然有不少教师上课讲得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唯恐学生不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尽管教师运用启发式,大面积提问,有的课精心设计,师生配合精彩纷呈,教师上课十分投入,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教师仍然是美丽的荷花,学生只是绿叶。因此,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学生自己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由学生自己确定。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影响和指导,力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最优化。

8.教学效益观。我们不能回避,现实的课堂教学效益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让学生掌握知识,适应考试;第二层面,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不仅是“学会”,而更重要的是“会学”;不仅是“储存”,而更重要的是“活化”。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创造的本领,学生离开了学校仍能持续发展,那么这种教学不仅有即时的学习效益,而且有长远的发展效益。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把自己的“一桶水”全倒给学生,其量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即使能把它全部带出校门,在飞速的知识更新中也远远不够用。因此,无论是从静态角度看还是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不注重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培养的教学,都是一种低效益的教学,并且是一种教学浪费。

9.重构知识结构观。在现代科技之林,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愈来愈多,面对着科技发展,面对不断改革的高考形势,教师在知识问题上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发生。新时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不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胜任教学工作,更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的四点责任之一,就是教师自身的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比学生具有更多的知识资源优势,而现在师生同样面对互联网,教师的资源优势不复存在了;相反,有时候学生所拥有知识比教师多,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上由获取任何知识,同时如果说过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积累知识的话,那么现在,面对知识爆炸,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选择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如果教师不会电脑,不会上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教师对当代最新的信息、知识,应该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拓展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贴近学生,将时文鲜事引入课堂,这样才能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才能掌握引导的主动权。

10.竞争合作观。在新的教学时代,出于应对入世对我国经济层面挑战的需要,我国教育体制自身也将加快改革步伐,而这些改革措施无疑将从内部强化竞争。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调整好自我竞争的心态。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全作基础上的竞争,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因为教师职业的一个特点就是集体性,要求教师彼此协调,相互宽容、沟通与合作,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获得成功,取决教师在多在层面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还要面对学生团体,因为这种团体的活动指导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众多个性鲜明的孩子组成的团体必然产生摩擦。作为教师,要与学生顺畅地沟通、协调,管理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别人,领悟对方的感受,平等待人,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去谋划自己的工作。所以教师必须是团队工作的专家,必须具备处理团体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今天怎样当教师,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思考。力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实现现代教学观念的转换,虽不是一蹴而就、功在一日的事,但面对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已不再是一种展望或前瞻,它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此对新时代精神所赋于的新的教学观,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主动的去接纳、渗透和实践,并逐渐把转变教学观念变成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