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堂初中语文课——《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任课教师有良好的素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并且构建了相应的教学结构,课堂气氛活跃。表面看来,是一节好课。但仔细探究,却发现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教材与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很难说是一节高效的课。究其原因,教师在备课时,重视了教学的实施过程,却轻视了对教学的整体设计。
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课标依据、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定、教材处理(含资源开发)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诸多内容。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工作方式,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盛行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等,基本上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有效载体;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案。显然,它们要想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必须以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教材和学情的正确分析为前提条件。但是,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却存在着一种重视模式运用或导学案撰写,轻视对这些前提条件认真研讨的现象。有的教育专家在论及改革传统备课的问题时,提出教师可以不写教案,只需写出导学案即可。笔者认为,这不可误读为不需要教学的整体设计。相反,无论是教案还是学案,对教学设计的一些要素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当前教学模式、导学案“风起云涌”之时,更应当加以强调。
一、必须重视教材的解读。
大家知道,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要想用好教材,首先必须深刻地理解教材。然而,课程改革以来,有的地方,强调形式比较多,强调方法比较多,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也就是对教材缺乏深入的钻研。内容理解不透,形式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目前,有些中小学,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推行导学案,却在教材解读上下功夫不够,就是这一问题在新形势下的表现。
解读教材,首先要明确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编排特点,教学的重点。为此,就必须通览学段教材,对教材体系有宏观的把握。以初中八年级语文(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为例,这是一篇议论文。纵览初中阶段的苏教版语文课本,虽然在七年级(上)语文课本中有过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但它主要服务于其所在单元的“关注科学”主题。而作为初中阶段首次出现的议论文单元,就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所在的《道德修养》单元。该单元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开始培养学生了解该类文体的知识,和初步的读写能力的重任。再从该单元内部的编排情况看,围绕“道德修养”专题,设置了五篇课文,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文体的知识与能力来说,也是从不同的方面着眼于学生议论文理解和应用水平的提高。有的侧重于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以及正反对比写法的运用(《纪念白求恩》);有的以并列式结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有的灵活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议论体例(《多一些宽容》);有的凸显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陋室铭》)。《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议论文的要素、结构、论证方法都具有典型性,是培养议论文读写能力的良好范例。。其次,要认真分析当前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文章的过程,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过程。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比如文章的体裁,层次结构的安排,主次、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语言的运用等。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从形式入手,先研究其结构。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段即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到第六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其中,第二、三段列举名人事例,从两个角度(高尚的灵活胜于生命与显赫的权势;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六段以乘车的普通少女和参观画展的青年人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七段联系现实,批评了“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的现象, 期望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这样,从分析结构入手,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就自然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这就是“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采用了纵贯式结构方式;运用举例论证法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典型的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
二、做好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旨在学生能对“人的高贵”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真正理解它有一定难度。文中虽以浅显的事例提高人们的认识,但在教学中还应以贴近学生的实例,加深他们的理解。关于议论文的知识与能力,从课程标准中考查,此前(包括小学阶段)没有专门进行过教育。但是并不等于学生一无所知。有的小学老师,已经结合语文课本中的说理文讲授过一些知识。例如:《人民教育》(2013.6)刊载了蒋岳庆老师的一篇文章——《小学说理文如何教》,文中强调让学生掌握文体特点,明确提出“就说理类课文来说,最重要的结构特点是开头摆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提升”。这说明,小学已介绍过一些议论文结构的教学,并涉及到举例论证的方法。又如,如前所说,学生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学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议论文也有一定的印象。再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此前已进行过三课的议论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议论文读写知识与能力。因此,此时的教学,就应当考虑到以上的学情,以旧引新,更多地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学习基础和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学生已有的议论文读写知识和能力有高低之分;对 “灵魂”一词的含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水平。这些都应在设置学习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时予以考虑,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充分展示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学生的特长,使能力较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带动和启发。
三、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首先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有关议论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一表述,仅限于“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在中找到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些表述,都是教师制定三维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但课程标准确中的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但都还属于课程目标的范围,还不能称之为学习目标。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时,还需要结合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按照叙写三维学习目标的五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要求,制定出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下面,试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写出该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说出本文结构安排的基本框架。并能准确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的所在段落。
2、阅读知识短文《写简单的议论文》,能简要说明本文在阐明论点的理由与根据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3、能详细划分本文论据部分的层次,并说明它们各自证明论点的角度。
4、独立阅读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能准确地指明其论点和论据,并说明其论据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1、2、3属于一般要求;4为较高要求)
5、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6、在对文本的揣摩、品悟中,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世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学整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无论采用何种实施策略,都必须在做好教材解读、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的基础上进行。笔者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样做有许多好处。第一、深刻理解教材,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准确的知识,不至于传授了错误 的或片面的知识;同时,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也会有一定启发;另外,也有利于正确地处理教材(增、删、调、改) 。第二、学情分析便于从旧知引向新知,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还有利于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第三、科学设定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减少多余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显然,这些好处,都是教学策略应予重视的内容。因此,期望老师们在构建或运用教学模式,撰写导学案,或者说选择教学方法时,一定把教学的整体设计放在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