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分数。我们培养一个人,应当是一个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几十年来,我痛心地看到,一些以“我教的学生分数经常数一数二”自诩的老师,他们只擅长用僵死的知识来驯化和奴役孩子,逼迫他们像喝药那样吞下课业的苦汁,我以为,那样取得的分数,也许还不如没有。《美国教育》杂志上说:“教育不应该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培养学生勇敢参与学习过程的精神。”《教育角色与发展新探》一书中也指出:“光为‘知识’的教学而教学,是功利主义教育,是彻头彻尾的伪教育。”伟大的教育先行者张伯苓也曾说:“只知道压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
反观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
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有一份调查报告,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8月28日,四川广安的张华在父亲的陪同下到大学报到,次日却跳楼自杀身亡。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有着健全心理和性格的人身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悲剧的……
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校长负责制逐步强化,一些学校甚至实行了校长、书记同一人的集权,教师教学成功与否基本靠领导的印象,教育民主的气氛被淡化,教育评价被简化。而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强化,全社会都认为,就是校长“说了算”,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全凭校长的“一家之言”。而许多校长为了便于操作,对于教师的评价简化为“分数”。中国教育要发展,需要教育家,需要开垦适合教育家成长的土壤,而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基本上已经快把有个性,有思想的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了,甚至一些教师在校长等领导面前除了唯唯诺诺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师的刚正、正直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快消失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做着一张又一张的习题,用大量的机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取得暂时的成功。
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教育正陷入“一点也没有用”的怪圈,“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更轻体育……而实践证明,惟有先重德育、体育,再重智育的教师,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光辉的印象。陶行知先生的劳动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德育;张伯苓先生的“强我华夏,体育为先”的拳拳爱国教育……曾激励了多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然而,现在的劳动教育、体育教学能有多少体现?有一位体育教师披露体育教学内幕:“体育教学就是为了比赛,为了比赛胜利,超负荷的训练,可以不管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至于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谁又会给他们多余时间活动?”有的教师为了不让后进生拖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后退,硬要后进生进行智力测试,甚至智力正常的学生也要说成不正常,以便在考试成绩中可以不算学生数,有利于自己的年度考核。功利主义教育已到了如此不择手段的地步!!!
教育的功利性也严重影响的教育的公平性,教师“荣誉”的光圈下,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然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 据教育部权威统计,初中生近视率超过50%,高中生则达到76%,这对广大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许多优秀的学生不懂得与人交往,不尊重父母,不会笑;许多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只会读书;据媒体报道,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大中学生跳楼自杀;现代学生出现的严重问题,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对学生而言,仅仅有高智商、高分数而没有健全的人格是绝对不行的!
只求高分,其他的一概不做要求,如此教育培养了一批只会读书、没有正常兴趣爱好、不懂得心理调剂的情商“低能儿”,付出的是学生惨痛的代价。有一名高考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加拿大,拿下了两个半博士学位。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他,只能靠替人做油漆糊口,最后这名一直不得志的高材生,从立交桥上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唏嘘不已。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很常见,不知到底要孩子成龙还是龙虫?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只是分数,比分数更重要的是素质,那些重要的素质将伴随学生们一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潜移默化的给学生们渗透那些人生所需的优秀的品质和素养,让他们在教育中学会合作、学会志远、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学习;让他们在求真求善求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涵养自己的品行,为他们未来幸福的生活奠基!
毋庸讳言,我们时下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渐在脱离教育的本源,存在着很多功利性的色彩。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为升学做准备,使孩子们的天性被抹杀,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特色,扼杀另类,没有创新。
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说过:当学生走出校门,经过遗忘和沉淀后的东西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真正成果。我们要给学生受益一生的东西。我们给了吗?我们给了多少?
把相互很少关联的知识要点、标准答案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成了掌握解题术、应考术的过程,我们教给了学生是一些不久即忘的知识,忽视了对知识组织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本人从教三十多年,教过的学生算得上是“桃李满天下”了,但是每当我回首往事,还总是感到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歉疚。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应该与时俱进,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做法,二时把学习责任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的财富,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学生大到孝敬父母,小到随手冲厕所、不乱丢垃圾,都是必要的修养,达不到基础的修养,分数再高将来也难有出息。有了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就不愁找不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就不愁学习。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加以认同,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
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需要教师的大智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琼斯坚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终生爱好学习的学习者。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当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的学习者,多数学生都渴望责任感、自治和独立,他们同时也希望参与课堂的活动,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利和乐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丰富要不断孩子的知识面,还要培养学习兴趣,更要培养了孩子们发现、探索、研究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当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考最好的成绩、得最多的奖状、升最好的大学”就是给孩子“最成功的教育”时,而现实却在上演着一幕幕令人痛心疾首的真实故事:
“九江市3名小学生‘不用写作业’而相约自杀”、“药家鑫事件”、“北影骄子”拳事件、“上课看手机小说的重点高三学生被老师和家长批评后跳楼事件”等等,这无不暴露出青少年心灵成长的缺失和心理素质的缺乏。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可算是“学习压力最大”、“幸福指数也最低”。温室的花朵怎经得起风雨的摧残,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便很容易走向生命的对立面。
这些年来,我们确有不少学生几经“死记硬背”的磨炼,泅渡过“题海战术”的汪洋,终于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他们已经失去了自身原来所具有的许多宝贵的东西……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交给学校,或者课外辅导机构,但是孩子的成长,我们更多地倡导成功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自我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孩子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结成教育共同体。家长和老师必须用心地分析、研究,用心地透过生命的表象去追本溯源,寻找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中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感言到:“我梦想,在新的世纪里,人才的标准是能力而不是学历,考试分数成为学生的隐私,甚至取消那些令人恐怖和逼人扭曲的考试和分数,而代之以综合素质评定,重点测查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而素质忘不掉。”
着眼现实,当代青少年仅仅具备高学分和高学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会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即:公众表达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才是当今孩子通向未来的成功钥匙和开创未来的成功智慧。
康德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首要功能和最终功能,就是使“人之初”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文化,有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在校学习这一阵子负责,使他们有一个好分数;而且要对学生一辈子负责,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有实力获得成功。可惜现在的教育界,不仅针对学生的单一考试模式极不合理,对教师的考评也是单一无趣用简单的、貌似精准的打分来衡量。当人们评价一位教师或者一所学校时,喜欢拿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其实我们的使命远比这些更为伟大而崇高。
面对现实,作为老师,我们有许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但是老师是学生生命中的贵人,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教师是以对人的培养教育为其专门职业的劳动者,教师的价值不仅被认为是“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而且还因为它会对整个社会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育教学不是短暂的功利行为,它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时代、转变观念,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去负责。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探究的课堂,一个建构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和一个快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快速实践能力、不断创新能力和广泛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持久性学习。教育教学是平凡单调的,但在平凡单调中也有探索,创造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需要老师和学生用心去感悟,用智慧去揭示,用毅力去承载。我们应当用我们的心血去浇灌这棵茂盛的教育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