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表明,校本研究不仅是引领教师专业研修、推动教师探索有效教育教学措施、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驱动学校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思路、生成管理动力、落实管理措施的重要载体。深刻理解校本研究的内涵实质,搭建校本研究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本研究引领机制,是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理解校本研究的内涵实质
校本研究是为了学校发展,立足于学校,并在学校中开展的开放性、发展性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以行动研究为主体,以学校管理、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话题,以研究破解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的行动体验为过程;呈现的是学校管理中“唤醒意识”、“ 体验意识”、“视界融合”、“对话文化”等特征;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追求、管理特征和管理水平;追求的是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引领者是学校领导,研究者是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和教育教学实践者;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管理、教学、德育、课程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整体发展着眼,引领广大教职工全面理解校本研究的内涵实质,在广义的范畴内开展学校的校本研究。把教学问题、德育问题、课程问题、家校合作问题,以及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都纳入学校的校本研究,通过搭建广义的校本研究平台,构建科学的校本研究引领机制,使学校教职员工在实践与问题的对话、实践与研究的状态中唤醒其责任意识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激发其创新潜能;在体验解决困惑、破解疑难问题的乐趣中,克服工作倦怠,升华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在学校各层面的校本对话中,达成心灵沟通、情感相融和互相理解,形成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向心力。
搭建有效的校本研究平台
搭建科学有效的校本研究平台,是深化管理、教师培养、课程改革、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只有科学规划、合理组织、有效引领学校各个岗位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立足岗位实际,从工作需求出发,从实践中梳理问题,提炼课题,形成有价值的研讨话题,才能使校本研究在研究、实践、反思等循环过程中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中。
学校应把校本研究纳入学校管理系统,作为校本管理的重要支撑。搭建融管理、课程、教学与教育科研为一体的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校本研究平台,用年级组工作平台、学科备课组工作平台、德育管理工作平台、教研管理工作平台、教学管理等部门管理工作平台,引领各个方面、各个岗位的人员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以积极热忱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创造性地发挥校本研究功能,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进取,变任务管理为问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研修性、发展性引领管理,使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在校本研究平台的承载下,在思考、理解、智慧的生态环境中发展。
构建科学的校本研究引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本研究引领机制,是优化学校管理,规范工作行为,开发潜能,引领教职工思考学校发展之事,探索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要使工作任务成为自觉实践和研究的课题,并在实践中探究和思考的状态下创新思路,进而达成状态佳、思路新、过程优、落得实的工作效果,需要校本研究机制的有效引领。
第一,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校本研究的领导作用。要站在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重视校本研究在校本管理中的驱动与引领功能,指导各层面作好校本研究规划,科学运用校本研究平台,用思考激发智慧和灵感,用体验与感悟开发潜能,使管理成为引领、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第二,建立校本研究制度与管理原则。用制度指导校本研究成为工作常态和研修习惯;用原则规范和引领教学、德育、课程以及教务、教研、后勤、年级组、备课组、班级教学组、学生会、校本课程等层面或环节的校本研究,推动各项工作创造性地落实。
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用科学的评价优化校本研究过程,夯实管理基础。用评价激励各项工作,从被动地执行转变为主动地进取,使其在不断实践与体验、反思与唤醒的过程中生成创新意识和行动能力。
第四,建立校本研究问题征集、梳理和成果推广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梳理和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与落实措施。使不足及问题成为思考和实践的新起点,让经验得到推广,并作为研究与实践的新动力。使其在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成功,破解疑难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感悟与品味中感受工作乐趣,增强持续发展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