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我就遵从崔校长的思想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并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建议》: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校长教育教学思想,落实张校长新学期教学意见,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完善自主学习方式。
二、操作建议:
(一)学生板题审题,进行创新性设计。上学期各学科已经做得不错,字体,双色,自我设计课题等。按照学习进度,学生自然知道应该学习的课题和学习内容。凸显题眼的过程,实际是初步感知学习重点的过程。
1、题眼颜色凸显。为了凸显学习重点,可以写亮题眼,用鲜艳的颜色或独特的颜色板写题眼。
2、特殊字体凸显题眼。如,板书斑羚飞渡,可把“飞”字写得高而细,像鸟儿飞翔一样。板书在山的那边,可把“山”字写成山状的会意字。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百草园写得潇洒活泼一些,把三味书屋写得拘谨书香气一点,以示百草园生活的快乐,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特点。
3、自我设计创新性课题。
学习李煜的《相见欢》和晏殊的《浣溪沙》,原课题是《词二首》,根据两首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成富有诗情画意的课题:寻得倚天剑 斩断愁千结。
4、整合学习内容,自创课题。专题研究课或整合内容课,都可以自创课题,课题力求简明新颖,涵盖性强。如,可以研究某一作家的作品,可以探讨同类主题的材料。
5、通过读课题,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学生板书课题之后,默读课题,特别是课题中凸显的题眼。通过读题,就能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内容。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按照上面的设计板书课题之后,就能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能够感知到课文是按照地点转换叙述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记叙的应该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
6、板书课题再凸显题眼,有助于引发学生温故知新。
(二)确立学习目标、研究内容、学习方法。
1、确立学习目标。
学生确定了题眼,从课题中初步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导读和课后思考问题确立学习目标。既有共同的基本目标,还应有分层次的各自的学习目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时,首先阅读单元导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 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而课文导读则是: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这样,引导学生确定基本的学习目标:学习字词;能说出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的;能根据过渡段划分文章的结构;理解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2、确定研究内容。
学生的学习,因为是以班级为单位,必须有共同的学习目标,那么也就应该有共同的学习内容;又因为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应该有适合每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应,学习内容也就应该共同的和不同的。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就引导学生确定如下学习内容:
共同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受主要内容。
(2)通过研读,用艺术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
选择性研究内容:
(1)研读描写父亲外貌的语段,体会父亲的心理,领悟父亲对儿子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并且运用艺术方法展示。
(2)研读描写父亲爬过栅栏的语段,体会父亲的心理,把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
(3)通过速读课文,体会父亲背影里饱含的浓浓亲情,画出父亲的正面肖像。
(4)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研究一两个问题。
(5)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3、选择学习方法。
学科不同,学习方法不同;题材不同,学习方法有异。语文学习,可以选择经典的各种体裁的课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阅读引导性材料或问题情景,读通材料,不看学习材料已经给予的解答。学习共同体做好监督。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好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2)师生筛选确立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很多,结合课后问题,各组内先筛选,选择,确立。教师引导与学生共同确立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商量和指导做好结合。基本的学习内容人人学习,以便基本的目标人人达成。
(3)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各小组协调,必要时教师协调(起初阶段)。
(4)学生自主选择或商定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科学的方法会事半功倍。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自学材料或例题。
根据确立的研究问题,自主深入学习学习内容,记录学习成果,异样笔标出或写出疑惑。在独立学习环节,就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刻性,培养发散思维品质,看通过自主学习达成了哪些目标。
引导学生作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除了写好课题和学习目标外,正文可以分为 栏。初学有成;疑难困惑;交流成果。在每个栏目中,可以在设计更细致的分条目。
2、合作交流。
(1)小组内评比自主学习成果,特别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
(2)交流疑惑。有疑惑的同学虚心请教,有能力的同学真诚交流。
教师注意启发诱导,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学习。
(3)共同提升。记录,修改,完善,变式,拓展,延伸。
(4)确定要汇报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注重研究内容的典型性,深刻性,重点性;形式的创新性,多元性,趣味性。
(5)结合生活,进行深刻性创作。
(6)研究要展示的内容;排练。
(四)展示提升。
1、各小组争先展示,如有逻辑性问题需要协调,组长进行协商。
2、展示的同学精彩,听的同学精力集中。勇于质疑,善于点评,机敏辩论,智于激发,注重整合。
3、通过展示交流,每个同学都有所新的思考,深刻的思考,使得思路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缜密,更加活跃;通过展示,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激发,共同提升。
(五)穿插巩固。
1、自由学习需要再学习的内容,可摘录,可变式,可独学,也可同学。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习题进行巩固性训练。
3、注重方法和规律的运用。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学有所用。
(六)测评总结。
1、相对小组对应的同学互相检测。组长和教师掌握达标情况。
2、自我总结。
教师,在学生学习环节中是学习的参与者,成果的展示的首席;是诱发者,发掘者,引升者,催发者;是新的问题和更深层次问题的启发者。
2011年九月初,杜郎口缺语文教师,已经17年没有上课的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师。聆听了20几年崔校长教诲的我大胆进行一系列语文教学改革。首先是深化好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我便制订了自主学习模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山的那边》自主学习案例,被做成展板张贴在教室走廊,被好多好多外来学习的老师拍照当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模板。
我的学生到了八年级,基本不用老师教。八年级语文教师庞东在反馈会上说,胡老师的学生不用我教,他们自己会学习。
这是我最欣慰的,我做到了崔校长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