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三”是指课堂教学的三个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在与许多外来听课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很多老师不知怎样具体操作,错误的认为一节课的内容都要用三个课时来上,不知道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我认为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具体的说来,预习是展示的前提,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展示的效果;反馈则是展示的保障,学生展示后,对内容理解的是否到位,只有通过反馈环节的检测,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简单的交流交流。
一、精心编制预习提纲,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老师就错误的认为在预习时,只要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就可以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比较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保障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我们主要是通过精心的编制数学提纲,发挥教师的集备作用来实现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预习之前,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共同讨论,完成对预习提纲的编制。所谓的预习提纲,也就是教师将所预习的内容分板块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以小问题的形式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以预习提纲中的小问题为线索,亲自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的掌握与理解。在编制预习提纲时,我们常用的板块有:忆一忆、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猜一猜、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等,通过编制预习提纲,避免了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加强了预习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的效率。
预习提纲的思路一旦确定,我们一般以一位数学老师为本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负责整理,然后统一印发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为了使每个教师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特色,在预习提纲的一边专门设有课堂实施措施,由上课教师本人填写,以做到求同存异,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作用。在长期的课堂改革过程中,我们数学学科逐渐形成了先学后交,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先根据教师编制的预习提纲自学,然后小组内交流疑难,共同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共同解决,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班内汇报,学生之间的交流补充,教师的启发、追问、引导、激励、赏识、评价、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规律、方法、技巧,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预习的课堂效率。
二、精心设计展示问题,提高学生的展示效率。
在课堂展示时展示什么?怎样展示?在展示时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提高展示的效率?是许多听课老师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在展示时为了提高展示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的我们不展示,比较基础的问题我们不展示,我们展示就要展示有难度的;有规律、方法、技巧可以总结的;有代表性的、非常典型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因而,在展示时,教师的选题是关键,决定着展示的效果。展示时,我们要对精选的问题分板块设计,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就一类问题提升出解题的规律、方法、技巧,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展示时,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只要把黑板上题目的解题步骤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就可以了。实际上这样的展示还是就题论题,没有真正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展示效果,是非常差的。在平时的展示过程中,为提高展示的效率,我们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展示时,我一般采取讲前读题,讲后反思的展示模式,让学生围绕展示的题目,从解题所用的知识点、关键点、易错点、解题的大体思路、步骤、不同的方法、观点、解题规律、方法、技巧以及由这个题目我能拓展出的变式训练,由题目所用的知识点,我联想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做到展示一个题目,会一类问题的目的。做到举一反三,把“一”做大做强。在学生展示完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留出2—3分钟的反思时间,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不同方法、观点,及时地理解、反思,提高展示的实效性。
通过学生的展示,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不仅知道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课堂的节奏。
在展示时,许多老师认为无事可做,认为展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只要维持好课堂纪律就可以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智力因素等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对展示问题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因而作为教师,展示时,应提前做好预设,把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预设全面。在学生展示之前,做好预习指导,以提高展示的效率,防止学生走弯路。另外,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及时评价赏识,让学生体会到参与成功展示后的快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展示不到位时,教师应通过追问,引导,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在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后,教师及时追问,你认为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我们有几种方法?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的相互交流补充,总结出了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通过证明两个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来证明;也可以角平分线的性质,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来证明;也可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来证明;也可以利用等角对等边来证明;也可以借助某条线段作为中间量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还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证明等。学生通过总结,掌握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展示的效果。
最后,在展示时为了提高展示的效果,还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以及帮扶小对子的作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但是并不是学生在一起讨论一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一起乱说一阵子就是合作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小组长、帮扶小对子,及时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同学进行帮扶和检查,对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找组长、帮扶小对子解决。这样就相当于每节课都有十多位老师对待转化生进行辅导。通过帮扶小对子的帮扶,让每一位学生达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的双赢目的。而在展示完题目后,每位小组长、帮扶同学又成了学习效果的验收员,及时对成绩相对较弱的同学进行检查,保证了展示效果的落实,提高了展示的效率。
三、分层次反馈,提高反馈的效果
反馈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全班同学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样的题目进行反馈。由于班内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智力因素等原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同的,当反馈内容较为容易时,会造成优等生不能拔高,而当反馈问题有难度时,会造成一部分中下游学生不会解答,不仅自己浪费了时间,还会给这部分同学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在反馈时,我常常对反馈内容分层次设计。通常将反馈内容分为基础在线、拔高训练、能力升级。对于班内的学困生,只要把基础内容过关即可。如果能够完成基础在线的内容,及时给与表扬、鼓励。而对于能力升级中的问题,仅限有能力的优等生来完成。这样,通过分层次反馈确保“差生保底,优生拔高”的目的。
通过分层次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快乐,使每位同学都感受成功。虽然中国有句老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认为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每个孩子由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帮助了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反馈的实效性。
除了这种人人的反馈形式外,为了确保课堂效果的落实,每节课前,我们都要对上一节展示的重点内容进行反馈。利用教室外的黑板,将上节课重点展示的题目稍微变式,相邻同学不做一样的题,以小纸条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重点反馈。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结果纳入小组量化评比,对于在反馈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鼓励。而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在班内由学生进行集体纠正,自我反思,从而达到重点同学重点反馈的目的,确保课堂效果的落实。
总之:在“在三、三、六”自主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通过放手发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积极参与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求知的乐园,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好学。通过小组合作,帮扶小对子的利用,做好对待学困生的帮扶与效果的落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追问,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方法技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