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半学期我校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概况
在上学期期末总结2012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学校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就是确定从2013年春季新学期开学开始,我校的中心工作是全力以赴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此,还在寒假的时候学校负责教学、教研工作的分管领导,在总结我校以往课改工作基础上,预先酝酿安排了本学期的课改推进工作,制定了课改工作安排的专门的行事历。
本学期刚一开学,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依照行事历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实施。开学初 ,在学校各个层次的会议上作了大力宣传和认真安排,此后,在各分管领导、各年级组、各处室负责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在各科任老师、班主任的认真实施中,学校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回顾半学期来的具体工作,同志们的态度是务实的,工作是扎实的,所以我感到心里是踏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我们一边实践,一边及时校正总结完善,各层负责领导都能够全程跟进,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深入学生,扎扎实实地调查研究,认认真真地指导完善, 教研室教务处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有意义的课改活动,并且创新了课改推进工作中校本教研的形式,效果比较好。
1、召开了四次纯课改内容的校本教研专题会议。一次是全体教职工专题大会,另外三次是行政领导、备课组长、教师代表参加的课改调研总结推进会议。这四次会都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 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思路,解决了若干具体问题,会开得高效务实。四次会后教研室都负责编发了教研简报。
2、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课改调查。分管领导、跟级领导及所有课改骨干老师,都深入课堂听课(或者也可以叫做观课,因为课改以后课堂是开放的,任何时候听课人都可以进入或走出课堂),深入了解课堂。还通过向学生作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多途径,努力掌握教学实际。
3、有 22 位老师作了课改公开观摩课。目的是以具体课堂作具体案例分析,逐步打造起引领作用的示范课,实践证明这些课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有的课特别好,老师以全新的理念实施教学,教学活动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安排,中考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分文理两大组别推出示范课.
4、创办了新课改论坛。在第四、五、六周三个周日的全体教职工例会上,分三组共有15 位教师面向全体教职工作了对实施本学科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的专题发言,并且由有关分管领导当场进行发言点评,给与会全体教职工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今后,这一活动还要继续坚持,要让更多的同志有机会发言、交流,尽可能多地把例会这个平台留给老师,让他们发表自己对新课改、对教育教学的见解,以此来促进课改工作。
5、建立并实施了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学校安排集中在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二节到下午第六节,高一、高二共22个学科组召开导学案研讨备写备课会。对此会议,学校特别重视,抓管理,看落实。会议由专门教师考勤,联系领导具体负责、签字;学校领导总督查。老师到位齐,会议切实有效。我们看到,开学以来备课组老师们编写的导学案,既集中了集体智慧,又彰显了个性。这个导学案实实在在地用在了课堂上,用在了教学中,不再是过去那种抄一本教案应付检查了事的做法了.当然,今后导学案的编写上还要再求合理实用,使之臻于至善。
二、后半期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校工作的主方向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新课程改革。
1、由前半期的教学实际及阶段检测成绩看,我校课改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必须进一步深入实施,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从开学全力推进课改工作以来,公正地说,课堂有了很大变化,学校教学风气也有不小变革。师生的教学表现有不少值得肯定和发扬推广的亮点,比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导学案的编写与集体备课制度得以实施,学生预习的扎实落实等等,都是很好的。但勿庸讳言,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新课改,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一些具体做法上,我们教师当中也有争议,尤其一些困扰我们的疑难问题方面,比如,班额过大,不便分组等等,老师们有困惑。虽然同志们都以最大的耐心在参与课改工作,但实在地说,有不少同志内心是不怎么赞成的,是在被动参与,这事事实。
中考后,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及时地发现亮点,推广经验;同时,为了及时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学校安排教务、教研两处室同志做了两项调研分析:
(1)中考质量对比分析。要求把高一、高二本次中考质量与上届、上上届同期、同模块中考质量作对比分析;三个年级组所有参与命题的备课组长、命题老师共同参与分析讨论。通过纵向比较,具体分析的结果是:过去的成绩与本次成绩在各具体学科中有的升了,有的降了,不能得出孰优孰劣的统一的结论。我的观点是:没有统一结论本身就是个结论,就是说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对比,也得不出“课改把成绩降低了,把质量搞下滑了”这样的说法和结论。
(2)学生问卷调查分析。问卷涉及四个方面问题:A、课堂教学模式评价(赞同或不赞同);B、课改实施后学生的学习状态(投入或一般); C、课改后获取知识情况(难或易);D、课改后班风变化情况(好或差)。问卷对象是高一、高二共36个班的班长、学习委员及随机抽调的学生代表,共100多人。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认为新课改课堂的优点有:A、 便于学生交流知识和方法,便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便于发现自己的不足;B、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C、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竞争意识;D、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增多,便于双向交流。不足之处有:A、课堂任务相对增大,对有的学科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彻;B、预习量大,预习时间不足 ;C、小组活动效率不高,有部分学生乱说乱嚷,课堂秩序、自习秩序欠佳;D、 有两极分化现象。对课改实施的建议有:A、文科科目更适合实施新模式教学,要加强理科性科目重、难点知识讲解;B、希望老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确保课堂教学效率;C、加强纪律教育,提高自主管理能力,确保小组活动效果。我们感到同学们的看法是基本准确的,所提优缺点都切合实际,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
结合以上两项分析,我认为:在大家都在尝试、高中课改和高效课堂建设处于实验阶段这个时期,在评价、管理等诸多措施尚不很系统完善的情况下,我校的课改没有出现较显明的失误或不当,学生成绩稳定,教学质量平稳向前发展,学生大都认同或赞成,这就是可以肯定的路子。任何改革都伴随着风险,而我们不同学科“有高有低”、总体趋于平稳的成绩以及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向好的一些变化,就足以说明新课改之路没有走错,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走。
2、新课改核心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要注意:切实做到把新课改课堂的灵活便捷与传统教学的厚重扎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1)绝不能图花梢、走过场。
上课必须胸有成竹,问题探究、小组讨论必须有的放矢,哪些内容自学解决,哪些内容讨论掌握,哪些内容必须讲述解决,教师在课前必须心中有数。无论何种方式进行,对知识的展现必须精准,对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扎实,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要积极向上。比如我们观摩语文、历史等文科科目时,看到有学生排演展示了情景剧(有的是“穿越”剧),这类方式无疑是激励学生展示自己、培养能力的好方法,但关键是一定要设计精当,把握好“三维”目标。
(2)集体备课落实得比较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今后要进一步发挥群体优势,集思广益,更好地凝结集体智慧,发扬团队精诚合作精神。这项工作集中体现同志们对学校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归根到底是工作态度问题。
(3)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集体编写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则。首先由一人主备而后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制定,这里我强调一个关键之处是:在执教老师具体班的具体课上,一定要结合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教学特点,从而知已知彼地组织实施教学,要体现出自己的东西。
(4)要掀起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良好教学风气。互相听、评课,取长补短。在评课的风气上,应该像亲人、诤友之间的对话,直言不讳,而不是名利场上的打哈哈,要能真心实意地帮助别人提高,而不是不关痛痒地、不负责任地只说好听的话。对于评课,就是郑板桥的那句诗“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希望能切中肯綮,说到点子上。当然,要能评得中肯,说得到位,必须深入思考,扎实研究,心系课改,否则你只能谈些甚至不及皮毛的言论,徒费时间。今后要转变我们评课及一切开会讨论的风气,讲求实效,不玩虚套。
3、“先学后教,学了再教”是我校课改的主方向。
(1)对于新课改的课堂,我的要求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认识的情况下,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没有效果,只有少数听懂了的学生能跟上,不少学生基本没有听懂,甚至一句也没懂,于是这些学生就思想抛锚,开了小差,或者睡觉去了。这样的课,在过去传统的讲堂上并不少见。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落实好预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学科特点不同,适时适量地让学生进行“先学”,在此基础上,师生心中有数地、有针对性地“再教”(合作讨论、探究或精讲)。
(2)学习小组是关键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理解小组建设的意义,都要明确发挥小组功能的意义何在。小组建设好了,学生就能“就近取材,就近请教”,就能学生教学生,学生带学生,真正地“结对帮扶”,从而可以解决课堂上教师精力不足、耗时太多、顾此失彼等诸多课堂具体问题;可以解决学生性格孤僻、害怕说话、不善交流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精神;等等。真正地把小组功能发挥好,善莫大焉!
发挥不了小组功能的班级和教师必然注定是要被新课改所淘汰的。
各班级、全体教师,一定要在充分发挥小组功能这个问题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在今后一定时期里,把组织发挥学习小组功能的议题作为我们校园的主话题进行讨论。有体会的教师,无论见解深浅,无论体会多少,希望大家能拿出自己的见解让我们大家共享,并且进一步切实地在更多的课堂里发挥作用,在咱们一中的QQ群或全县教育论坛(群号:306130650)上发表。总之,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以上所讲的三点,在我们今后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希望能切实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努力践行之。
新课程改革,说到底是个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转变了,至于模式、方法、形式,我们完全可以创新,可以自由运用。因此请同志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省市有关课改政策法规及推进新课改的文件精神,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理念和总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切实纠正机械重复、肤浅交流、盲目讨论,虚假活动等搞应付走过场式的教学行为。要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先“入格”(掌握基本要求),再“出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后“升格”(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不断增强课堂的有效性。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同志们,只要大家潜心教育事业,心系课改,我相信过去传统教学工作中我们曾经的优秀老师,不久还必将成为新课改教学中的骨干、教学能手;我相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必将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推动环县一中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