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14/11/27
一、有效课堂要有合理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时间是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比例结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听《新型玻璃》,我从“教师讲解”、“师生问答”、“自主学习”、“媒体展示”、“其它活动”五个方面,对教学形式所涉及的内容,所用的时间,及占整节课时间的百分比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其观察结果如下:
“教师讲解”主要是学习方法的讲解,有效时间约5分钟,占整节课时间的12.5%;“师生问答”主要是教师的指导及教学气氛的营造,有效时间约5分钟,占整节课时间的12.5%;“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仿照课文现场推销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有效时间约25分钟,占整节课时间的62.5%;“媒体展示”时间为3分钟,占课堂总时间的7.5%;“其它活动”的时间为2分钟,占课堂总时间的5%。
从数据上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形式,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了教师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师的讲授注意了少而精,也客观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维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维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新型玻璃》整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的,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缺失,问题过多。例如,学生上台介绍“新型玻璃”表达遇到障碍时,教师没有适时合理地给予方法,导致课堂因为“卡壳”而尴尬。因此,教师还应在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给予启发性的指导,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所谓有效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哪怕微小的进步,而不是在教师放任下的哪怕精彩的表现。另外,媒体的展示内容过多,时间过长,有失辅助之功,相反,让人感觉有附庸之嫌。
二、有效课堂要有促进思维的核心问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方式,“有效课堂提问”是我对《落花生》一课的观察重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中父亲说的话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老师提了23个问题,其中我认为有效问题14个,占问题总量的57.14%;与重难点相关的问题有9个,占问题总量的39.68%;无效问题2个,占问题总量的3.2%。从数量上看,提问偏多,40分钟23个问题,相当于一分多钟一个问题,课堂教学基本依赖问题展开;从质量上看,问题偏于琐碎,缺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由此,我想到以前听过一位教师教《落花生》。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点、难点之所在。所以,那位教师是从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中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切入文本,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我又想到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支老师说道:“下面我要提一个问题,这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确实,支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怎么得来的?支老师在教学之前,肯定对文本进行了细读,可能事先也设计了多个问题,而最终呈现给学生的却是这么一个问题,但就是这一个问题,把完成复杂任务的手段简约化,从而高效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阅读教学任务繁重、类型复杂,如果问题再过繁杂,势必影响其它形式的学习,况且问题过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空洞,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更是与高效无关了。
三、有效课堂要有丰富多元的评价语言
课堂评价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表扬、赞赏的正面评价和指正、否定的反面评价。如何使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让评价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课题。课堂评价语有不同的价值功能:从情感态度方面来说,它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从学习效果来说,它对课堂学习氛围有很好的协调和创设作用;从方法来说,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起到指引作用。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观察中,我选取了“课堂评价语言”这个观察点,重点对评价语言不同的价值功能进行观察。我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了教师的所有的评价语,并进行了归类汇总,其结果为:教师的课堂评价总数为12次,其中情感性评价1次,内容性评价7次,方法性评价4次。我认为比较有效的2次评价均为提醒性评价,占评价总次数的16.6%;低效的评价为6次,占总评价次数的50%,主要是教师替代型评价;无效的评价为4次,占总评价次数的33.3%,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目的性,有时只是一个含糊其辞的“嗯”字。从数量上看,教师有效评价次数不多,且集中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缺失;教师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多于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质量上看,教师没有抓住评价时机及时作出准确有效的评价,评价的语言缺乏人文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究其原因,教学评价与教师把握教材有关,而解读教材是检验一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与教学技巧是否精湛的极其重要的标准。因此,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还要从教师的基本功做起,从关注学生主体的意识抓起,让评价语言真正起到调动学习情感,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习方法的作用。
在真实的课堂里,与教师、学生、文本交织在一起;在真诚的评议中,倾听、对话、交流,客观地看待别人的教学,同时建构一种开放的、合作的、专业的学习方式,克服自身局限,改善自己的教学,并通过教学行为的改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节课的课堂观察研究,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