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环境赋予了教育相当鲜明的产业色彩,后勤服务社会化,办学形式多元化,大中专院校内部学科结构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内部的竞争、生存与发展等都体现了教育的产业化。教育既然是一种产业,产业就需要经营,因此,作为校长,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去领导学校,才能逐步从管理走向经营,才能使学校的发展与时代同步,这也是新时期新型校长应具备的新理念。
一、经营学校和管理学校的区别
经营学校核心是如何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在社会效益。它关注的是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目标是生存和发展。
管理学校,强调照章办事,处处要提贯彻、执行和落实,遇到困难找领导解决,寻求行政上的支持,要向上负责,让领导满意。经营学校强调要不断创新,处处要提服务、竞争、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校长不但要向上负责,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才行。
二、经营学校,要确立正确的市场意识
经营学校,校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市场意识,也就是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制下,学校追求的主要是迎接检查、通过验收、评上先进、达标升级。根据长葛市一中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我们考虑,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增强自身在社会上的美誉度、知名度,因此,我们就在全校开展了师生评教、老干部评教、家长评教活动并设立意见箱,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从今年开始,长葛市已取消了划片招生的规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校长不再以新的理念找准自身定位去经营学校,几年以后,就可能会失去生源市场,学校就会经我们的手被淘汰,我们就无法给父老乡亲交待。传统体制下,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现在却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就会形成一种课前主动预习探究,课堂主动思考质疑,课下主动巩固训练的学习氛围。
传统体制下,学校吃的是 “皇粮”,教师端的是“铁饭碗”,因此,服务意识淡薄。现在就是要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习者,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应是学习的主人。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大讨论,要求任课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严格按要求完成,定期不定期由教导处、区、级主任及分包领导检查督促,对体罚学生、歧视差生、乱收费、学生流失及上岗、守岗等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经营学校要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
经营就是要讲效益,无效益的经营是失败的经营。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增值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过去只负责花钱,不注意考虑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这样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学校办学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学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办学的社会效益和学校的品牌价值,一个学校管理规范、经营合理,教学质量就有保障,社会声誉就高,教师、学生就向往这个学校,因此,就会产生品牌效益。
二是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如何以投入的最小化去赢得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常年提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学校内部教学软件的利用问题,设备合理购置问题,实验室的利用率问题等等,都与教育的成本和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是学校的发展后劲,即资本的积累水平。资本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也就是学校固定资产增值问题和教师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幅度问题。我们在开源节流,增加学校资产总值的同时,还必须引导教师在教研上下功夫,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其真正成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使教师成为学校的财富。
我们的做法是,学校纯收入的1/3用来加大学校固定资产的投入,1/3用在教师培训、设备更新换代上,1/3用作教师福利及日常开支上,这样,使学校资产年年增值,教师水平年年提高,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
四、经营学校必须逐步转换办学机制
实现学校从管理到经营的提升,校长转变观念固然重要,但是许多问题本质上是体制性障碍,还要从体制上进行变革才行。如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布局调整等等,都不是一个校长能够解决的问题,它就存在一个机制的转换问题。
从长葛一中近几年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转换机制就是动力,就是活力。2001年我们吸引社会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多媒体教学班,开始了办学体制改革的尝试,两年之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后我校将坚持走一条培育市场、多元办学,引入竞争,打造品牌的办学路子。
五、经营学校才能打造过硬的质量品牌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认为: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营学校能否成功,最终要看其教育质量,以及是否能形成社会认同的品牌,经营学校就是要根据教育市场要求,打造特色品牌和质量品牌,提供社会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找到学校在市场中的位置。
学校通过品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生源市场,通过生源市场,建立有实力的教育资本,要通过教育资本建立更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品牌,这样就会形成学校品牌与生源市场,生源市场与教育资本,教育资本与学校品牌的良性互动,从而将品牌资源转化为品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