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是一个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文化场所,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靠什么联结在一起呢?靠共享的文化,靠共享的空间和物质条件、共享的制度和传统、共享的理念和情操、共享的愿景和使命以及共性的行为和规范。所以,当有人说对一所学校而言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的时候,我常常会说制度比人更重要,而且会说还有比制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校文化,文化是比制度更上位的概念。
如果说,企业的成长经历了能人时代、制度时代、文化时代等三个阶段,那么我认为,学校的发展也是一样,现在也进入了文化时代。一所学校风气正不正、人心齐不齐、士气旺不旺,实际上说的也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文化是一种习惯,文化是一种追求,文化是一种品牌,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是一种基因工程,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在学校管理当中,学校文化建设是首要的问题。没有强健而清晰的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更不可能是一所品牌学校。
学校文化包含着多种元素,而核心元素便是“和谐”。
和谐是什么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说文解字:“和”指“口”中有“粮”(禾),有饭吃,能够满足基本需要,要讲“科学”;“谐”指“皆”能“言”语,可以说话,可以畅所欲言,能够实现自我,要讲“民主”。所以,要实现和谐,就要既讲科学又讲民主,既要满足大家的基本需要又要让大家能够实现自我。
阿瑟.W.库姆斯说:“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并同时避开不能实现自我的群体,这是人类的本性。”所以,我认为,学校领导要最大努力地、最大可能地回应教师们的需要,并帮助教师们实现自我,这便是学校和谐的重要基础。
如果对一个人来说,自身和谐是健康的基础,是幸福的前提,那么对一所学校而言,学校和谐则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为此,我们在制定《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时,就明确了“相互欣赏、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提出了“和谐”的要求和“和谐南外”的目标。《规划》中写道:“和谐”对一个人的要求是待人谦和、友善、坦诚、宽容、大气、理解、欣赏、尊重、支持、维护、关爱、豁达,有时甚至是妥协……“和谐南外”要求教师与学生和谐、领导与教师和谐、教师与家长和谐、教师之间和谐、学生之间和谐、领导之间和谐、自己身心和谐、级科组之间和谐、学部之间和谐、处室之间和谐、学校与上级和谐、学校与社区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怎样建设和谐
不管是一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单位或组织的问题,要实现一定的转变和提升往往都要从系统入手,都要从本源上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建设“相互欣赏、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就既要从思想、理念上予以要求,又要在方法、程序上予以明确;既要考虑精神上的满足,又要关注物质方面的需求;既要理顺体制上的关系,又要有机制上的保障;既要发挥群体的作用,又要突出学校领导的力量。
(一)发挥领导的文化建设作用
根据托纳斯.J.萨乔万尼的观点,领导要发挥其文化建设力量,一是表达之,二是使之成为模式,三是组织安排之,四是支持之,五是强力推动之。于是,当我们发现有教师和学生都比较自我、自负的时候,我们倡导了“南外四欣赏”----领导“四欣赏”:欣赏下属、欣赏学生、欣赏家长、欣赏自己;教师“四欣赏”:欣赏学生、欣赏同事、欣赏领导、欣赏自己;学生“四欣赏”:欣赏教师、欣赏同学、欣赏父母、欣赏自己;家长“四欣赏”:欣赏学校、欣赏教师、欣赏孩子、欣赏自己。当我们发现风气不正尚严重存在时,我们倡导了“20个多一点、少一点”,即: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刻薄,多一点包容;少一点猜忌,多一点信任;少一点鄙夷,多一点欣赏;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帮助;少一点制肘,多一点支持;少一点扯皮,多一点配合;少一点推诿,多一点承担;少一点火气,多一点涵养;少一点傲气,多一点谦逊;少一点官气,多一点服务;少一点随意,多一点规范;少一点集权,多一点民主;少一点武断,多一点沟通;少一点消极,多一点主动;少一点私欲,多一点公心;少一点权欲,多一点责任;少一点本位,多一点全局;少一点虚荣,多一点实在;少一点闲话,多一点实干。当我们发现有部分中层干部执行力不强的时候,我们倡导了“六个不做”:不做被动型干部;不做武断型干部;不做消极型干部;不做空谈型干部;不做推诿型干部;不做随意型干部。“六个一定要”:一定要公正、公平;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一定要有奉献精神;一定要重视细节;一定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一定要多做调查研究(多问问上面的、多听听下面的、多看看周围的、多反思自己的)。加强工作的“六性一化”:加强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创造性、规范性、协调性、有效性和精细化。当我们发现大家并不知道如何作出自身的努力以实现“和谐南外”的时候,我们又要求级科组长以上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和谐八要”:一要顾全大局;二要加强沟通;三要相互维护;四要互相欣赏;五要加强学习;六要改进作风;七要坦诚待人;八要换位思考。
(二)加强“沟通”
有一项研究表明: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有70%是由于沟通不善或缺乏沟通导致的,所以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往往要花费7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沟通。甚至有人说,矛盾的98%是误会所致。而误会与被误会的原因则往往就是沟通不善或缺乏沟通。很显然,没有沟通,则缺乏了解;没有了解,则很难理解;没有了解,则容易产生误解。我们往往要通过沟通设法理解,然后仍然是通过沟通设法被理解。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沟通的对象与方式也是非常讲究的。如果你“对上越级请示”或“对下越级指挥”,或者与“工作链”以外的领导请示与汇报,就是沟通对象不当。如果该通过会议沟通的,你选择了个别沟通方式,则属于作风不民主、办事不透明;如果该通过个别沟通的,你选择了会议沟通方式则属于小题大做,将会造成尴尬,甚至会激化矛盾。
(三)树立服务“客户”的意识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视客户为上帝,满足客户需要,与客户共赢发展,热情接待客户,主动服务客户,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都是校长的“客户”,学生和家长都是教师的“客户”,而校内各部门则互为客户关系。强化服务“客户”的意识,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则大大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建设。
(四)落实授权与分权
作为校长,权力过分集中甚至“独裁”必然会影响班子和谐乃至整个学校的和谐。实际上,正如托纳斯.J.萨乔万尼所说,领导对某些人和事件进行分权和授权以获得成绩和完成目标,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因为,分权和授权拓宽了校长的“视线”,伸长了校长的“手臂”,扩大了校长的影响,从而增强了校长的领导力。
托纳斯.J.萨乔万尼还说,成功的校长应归功于他或她有能干的下属,归功于他或她信任下属,归功于他或她充分授权,归功于他或她将注意力集中在优先考虑的目标上(即操心大事)。有人说,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努力把员工培养成为他们各自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者。领导的首要任务是授予他人以一定的领导权。
(五)校长以身作则,做和谐的典范
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人认为,当校长进入学校时,是带着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哲学观一起来的,校长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领导。学校领导首先是文化的领导、思想的领导、价值观的领导。学校领导的文化力量把学生、家长和教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它几乎能创造一种宗教的热情,使得一套特殊的自我价值观在组织成员中形成。
所以,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和谐的楷模是校领导班子和谐乃至整个学校和谐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校长和谐则班子和谐,班子和谐则学校和谐。校长的工作主要是呼唤人们的信仰、点燃人们的激情、回应人们的需要、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有人说,人才是最大的软件,人气是最大的文化,人心是最大的生产力。因此,校长要注意待人的艺术,而最好的待人艺术就是坦诚待人、尊重别人,就是把别人当人看。卓有成效的校长往往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自由自在,而不是让人感到紧张不安、受控、受限甚至恐惧。
(六)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
对教师而言,当然应该是学生第一;对校长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讲则应该是教师第一。所以,校长要真心关心教师,视教师为手足。我常常会想:我们的教师工作开心吗?生活快乐吗?家庭幸福吗?身心健康吗?为什么不开心?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我认为,要学生快乐,教师也要快乐;要学生幸福,教师也要幸福;我们都在为了未来的幸福而努力,我们也要努力享受当下的幸福。
所以,切实关注广大教师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工作的快乐指数,是我当校长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指向。我在2007-2008学年开学工作报告的主题是“让我们在南外感受幸福”,2008-2009学年开学工作报告的主题则是“让我们优雅地、快乐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