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办特色学校?
时间:2014/11/28
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办学特色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误解:一些管理者认为,办学特色就是多搞那些能够拿得出手的热热闹闹向外展示的东西,比如说,组织大多数学校没有的管弦乐队、舞蹈队等。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特色有深刻与肤浅、宽范围与窄范围、持久与短暂、强势与弱势之分。
所谓深刻与肤浅之分,是指设计“特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集中于“表”层还是“里”层。就拿前面提到的组织管弦乐队和舞蹈队来说吧,如果组织少数学生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那就是表层的和肤浅的;如果把这类活动作为带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组织全体学生每人都掌握一种乐器,或参加一项艺术活动,把美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那么,显然在当前美育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创造这种办学特色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刻的。
所谓宽范围和窄范围之分,是指特色活动涉及人员的多少。如果这种活动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或部分教师参加,那么,只能称其为“有特点的活动”或窄范围的特色了;真正的办学特色应当是多数师生参加的,并真正能产生作用的活动。
所谓持久与短暂之分,是指特色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能称为“办学特色”的活动内容,应当是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要“固化”在学校的常规活动之中的。
所谓强势与弱势之分,是指特色在校内外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的大小及时间的长短。影响大并且持续时间长的,就是强势特色,反之则是弱势特色。
创办特色学校要注重对环境的分析和对学校需求与能力的分析。所谓环境分析是指要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要做出判断。另一方面也包括分析校内外公众的合理需要,提供新服务。在分析公众需要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公众需要的合理性,即特色又有为那些正当、科学的要求服务时,才有它的存在价值。二是注意公众不自觉的需求,把其内在的东西揭示出来,并落实为行动,也可以创出办学特色。下面选列一所学校的创办特色学校的经过,以示借鉴。例:天津红星路小学1983年复核,校址在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基本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并不高,也不懂教育子女针科学方法。红星路小学的领导经过分析认为,这些农民家长不是不愿子女有文化、有作为,只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变得麻木了,不敢存此“奢望”。这时需要有人重新唤醒他们,并帮助其实现这种要求;同对,只有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学生。出于这些考虑,红星路小学办起了家长学校,传播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知识,并随之建立起了有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共商办学事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校也迅速由基础薄弱校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校。从此,学校以共建为特色,他们举办的家长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评为“优秀家长校”。
如果说环境状况是创造特色的外在动力,那么学校的需要就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例:上面提到的天津红星路小学,还有另外一个办学特色,那就是全校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书法教育,全校师生软硬笔书法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曾与日本许多小学开展交流,并经市书法家协会评价后,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这个特色的诞生来自于学校领导对学校教育实际需要的分析。1983年,该校复校时,由于学生素质差,不爱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坐下来学习,学校决定每天上午、下午各拿出半个小时练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几年坚持下来,不但扭转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还创造出了书法教育的特色。另外,论证创办特色的可能性,还要分析学校的人力、资金、管理等条件,选取最有保证的特色项目。
特色学校有一个孕育、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它的形成机制概括起来就是:
一种意识
一种意识是指创新意识。办学特色的核心就是创新,有了“新”才有“特”。创新意识是孕育办学特色的温床,没有它就没有深入抓好学校工作的激情,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那么,创新意识来自何处?普遍地说,学校领导者应培养起“三感一识”,即成就感、危机感、新意感和敢于冒风险的胆识。成就感是指不甘守成、更上一层的进取心,是指要把工作做大、做新,有超越前人、他人和实现自己的雄心。危机感是指对学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威胁所产生的忧患与抗争意识。新意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心态而言,不愿简单重复传统的观念、行为和方法,总想在新思想的基础上有所作为;二是从行为而言,对新理论和新经验保持敏感,愿意研究和接受。敢冒风险的胆识是指领导者有将新理论和新经验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尝试的冲动,善于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实验,同时不怕失败。值得警惕的是,许多校长在刚刚走上岗位的时候,还是雄心勃勃的,有创造欲望的,也能经常提出改革的新主张,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识尽愁滋味”,就变得麻木了,不仅进取心减弱,连对新事物的兴趣也没有了,学校工作成了一种不得不尽的义务和不得不完成的例行公事,自然也就毫无办出学校特色可言了。反过来说,如果一所学校长时间没有尝试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就需要反省一下,校长和领导班子是否在精神上“老化”了呢?
办出特色学校要靠脚踏实地地做,靠拿出服务于广大公众的优质教育成果来。现在有个别学校的领导者把创造出特色当成“做秀”,表演给别人看。这种“特色”走走过场还可以,是很难持久的。所以,要真正创出实在的特色,管理者还要本着“诚”的精神,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
两类分析
两类分析是指环境分析和学校需求与能力分析。所谓环境分析是指要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校内外服务对象的需要做出判断。
办学特色的属性之一是对环境的适应。对学校而言,这一方面包括了解和顺应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教育发展中所提出的新政策、新主张与新理论、社会变动对教育所提出的挑战和机遇等。当前,国家在科技战线提出的创新工程和在教育战线提出的创新教育,给学校工作指出了新方向。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形势并不明朗,事情正在发展中,政策也不健全。这时,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大胆地进行前瞻性分析,判断教育工作可能的发展方向,大胆创新。例如:90年代初,国家提出经济上要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教育上则提出要引入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当时,这些并非指向公立学校的政策并没有引起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是有少数校长却大胆地敏锐地预见到办学政策可能会出现变革:在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将出现一类中间性的办学体制----国家所有的民办学校。这种认识导致这些学校率先改革了办学体制,创办出了国有民办校。
适应环境的另一方面也包括分析校内外公众的合理需要,提供新服务。办学特色不能是脱离社会需求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如果我们把国家的政策和先进的教育观念比做“天”的话,那么公众的需要就是“地”。有了“地”,特色才能立足。顶“天”立“地”的特色,才能方向明,立足稳。在分析公众需要时,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公众需要的合理性,即特色只有为那些正当、科学的要求服务时,才有它的存在价值。二是注意公众不自觉的需求,把其内在的东西揭示出来,并落实为行动,也可以创出办学特色。如,天津红星路小学1983年复校,校址在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基本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并不高,也不懂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红星路小学的领导经过分析认为,这些农民家长不是不愿子女有文化、有作为,只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变得麻木了,不敢存此“奢望”。这时需要有人重新唤醒他们,并帮助其实现这种要求;同时,只有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学生。出于这些考虑,红星路小学办起了家长学校,传播教育经验和教育科学知识,并随之建立起了有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加的教育委员会,共商办学事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校也迅速由基础薄弱校变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校。从此,学校以共建为特色,他们举办的家长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评为“优秀家长学校”。
学校需求与能力分析,论证了实现特色的可能性。学校的需要是指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开展工作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特殊需要(如树立良好形象的需要、求得外援的需要等)。如果说环境状况是创造特色的外在动力,那么学校的需要就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上面提到的天津红星路小学,还有另外一个办学特色,那就是全校十几年如一日地开展书法教育,全校师生软硬笔书法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曾与日本许多小学开展交流,并经市书法家协会评价后,被市教育局命名为“书法特色学校”。这个特色的诞生来自于学校领导对学校教育实际需要的分析。1983年,该校复校时,由于学生素质差,不爱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坐下来学习,学校决定每天上午、下午各拿出半个小时练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几年坚持下来,不但扭转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还创造出了书法教育的特色。
另外,论证创办特色的可能性,还要分析学校的人力、资金、管理等条件,选取最有保证的特色项目。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是指选择和孕育、组织和发展、完善和巩固阶段。选择和孕育阶段是学校特色建立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筹划、选择特色项目。选择特色项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一开始就明确将某项目建设成学校特色。比如发展学校体育运动的特色、艺术教育的特色、课程改革的特色等。这种特色建设的目的除了完成教育任务之外,还会带来特别的社会影响,从而使学校受益(如开辟学校的生源市场)等。二是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需要在学校已有的创造性工作成果中进行筛选。比如说,某教师设计并实施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系列活动,某教研组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等。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把其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程序、需要的资源条件、实际效果等逐一梳理清楚,以利比较。有时,教师们的这类活动还不成熟。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及时抓住苗头,鼓励创新、探索,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还要指导教师从一开始就比较注意严格地设计实验、积累资料、注重理论思考,以使这些项目尽快成熟,并为以后的总结打好基础。根据学校工作者长于实践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最好能吸收教育专家帮助指导和设计。
组织和发展阶段是特色项目的探索、落实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深化认识、完善组织、提供保障、有序地完成每一项活动。建设学校特色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责任,所以有必要对特色项目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过程展开广泛的宣传与讨论,以便减少实施中的矛盾,获得内部一致。负责具体项目实施的人员则要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深化理论上的思考,理清操作规范,思路清晰地执行项目。建立和完善组织是实现项目的执行体系,只有责任到位,特色项目才能获得持续的人力基础。负责项目指导和监督的部门与人员不仅要务实----出计划和组织活动,还要务虚----出思想和观点,从更高层次上引导教师。完善组织还要建立起梯队,培养年轻教师,使项目后继有人。提供条件保障除了人力、物力支持外,还要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管理者要关注有关信息,随时介绍给项目执行者。政策支持是用学校内部的政策给项目执行者以激励和保障,有些时候需要打破常规,在原有规定上开“口子”,建“特区”,给项目执行者以更大的创造自由。
完善和巩固是办学特色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总结、评估和规范拿出翔实的材料说明它的成功;还要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以可操作性的语言把特色的内容和程序规定下来,作为长期的指导性文件。这个过程应该以开放的形式进行,除了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讨论之外,还应该邀请上级有关部门、专家和兄弟学校参与评价,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