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三多”打造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时间:2014/12/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有效课堂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三多”打造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一、多给学生一些读书感悟的时间。

语文重在与文本对话,注重文字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悟,形成独特的体验。而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都是不一样的,感悟文本后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意境也就不同。学生有了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力,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二、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提问后即刻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请学优生代替,或者自己过早地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吗?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能匆忙寻找只言片语来回答。表面上是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答非所问。所以,课堂上绝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只有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才会把猜测的答案说得有凭有据、有条有理,甚至富有创新精神。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多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老师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优生撑局面,多数学生当听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呢?那就需要交流。课堂上,学生书读了,也思考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陈旧的还是创新的,这就需要去和别人讨论交流了才知晓。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走向认知的统一,从而自然、和谐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总之,只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读、思、议,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