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学习

时间:2013/12/26

 “校本”(school-based)的概念源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国受到广泛重视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后来,有学者提出学校的“校本管理”、“校本进修”乃至“校本培训”。
  英国较早尝试了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进修培训。校内同事组成进修小组,通过共同“诊断”来解决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和课堂中面临的难题。这就是早期的校本培训。埃文斯(T.K.Evans)在研究“校本在职教育”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必须从传统的学科中心转向到注重教法、组织管理和教学研究能力上。目前国内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校本进修”是指以改善学校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全面的在职培训方式,包括教师的行动研究,以及校际的、与高校合作的师训活动。也有学者主张把学校自己组织的教师业务学习都作为“校本培训”。
  我们认为,校本培训的真正意义不是在于场所的改变,而是教师业务学习和提高的机制的转变,在于改变教师的业务提高方式上的突破。

  一、校本培训的特征

  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指的是由学校决策、开发和组织的,基于教师实际需要的,并主要依凭本校教师,提高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它是对目前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补充。它应该具备六方面的特征:
  (一)基于用户需要。校本培训必须是根据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这种对教师需求的尊重是校本培训活动质量的机制保证。
  (二)用户开发。在对教师的需求进行分析后,由本校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策划学习活动的组织方案和策略,以及培训学习活动的评价和调控方法(可以有专家指导)。
  (三)用户角色的双重性。本校教师既是接受培训的学员,又是培训同事的教员,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研究交流的学习机制的建立。
  (四)主题的计划性。校本培训不能是今天决定学这,明天又去学那的随意活动。其学习主题应有一定的系统设计,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开展系列化的单元学习。而且各学习单元能较好地配合整体主题。
  (五)以理论来研究和指导实践。校本培训的目的不是扩大知识面,拓宽加深专业知识,而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修养与能力,其主题往往是共同的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理论,但又必须以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改革的方式进行学习。
  (六)鲜明的组织特色。并不是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各学校都在组织的“简笔画”、“三笔字”等教学基本技能培训就不能算作校本培训。但如果该校在此项培训组织中有鲜明的本校特色,则也应属于校本培训。

  二、校本培训的三种模式

  事实上,校本培训是对目前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补充。其常见的组织模式有三种:
  (一)以理论学习为线索的校本培训模式
  以理论学习为主体的校本培训是指以教师们形成如何学理论为目标,在联系实际的理论学习中,逐步形成以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基本的实践分析策略。这种模式一般要选择一本有较为完整的理论著作作为学习材料,根据该书的理论体系设计学习主题,教师们围绕该理论主题展开具体实例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共享中实现学习。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泽国镇中心小学从2000年开始实施新型的校本培训。他们的特点主要有:(1)敢于让教师自己来教自己;(2)让教师在自辅中得到更大的提高;(3)注重理论学习的实践联系;(4)丰富每次学习活动的视角;(5)将集中的辅导活动与长期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6)通过大面积参与自辅,激发了教师的投入与竞争;(7)行政领导做表率,骨干教师表现踊跃;(8)即兴的质疑与当场的答辩。培训的整体组织可以概括为“策划与论证——研究与自学——实施并交流——评估与延伸”四个阶段。每一个学习单元又分为“自学——自辅——质疑——点评”四个环节(如图)。


  (二)以研究交流为主体的校本培训模式
  在以理论学习为主体的校本培训开展了一个阶段之后,理论学习应该已成为教师的自然能力,这样重视和促进研究就成为校本培训的新的重点。通过抓教师的研究交流,促进研究的务实性与质量的提高,反过来推动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这种模式实际上将教育科研活动与校内教师业务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鼓励教师们通过努力研究,成为一个能向同行发布成果、介绍经验的专家。教师们的交流发言也将从谈学理论的体会转变为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模式是将成果推广应用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尝试,通过日后的探索会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意义。
  (三)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策略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案例的分析逐渐积累形成。有些学校不以理论书籍的体系为纲,也不以分别的研究成果为主题,而是选择更为朴素的教师身边发生的实际故事来进行分析。从引述别人的故事进行讨论开始,再到自己的实践中去捕捉故事,从而形成分析与研究具体教育事件和活动的能力。
  不过,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活动应该是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可能是教师们科研成果或心得的交流,也可能是教师们学会研究的起步。因而,校本培训在整体上应该属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范畴。

  三、校本培训组织实施的要点

  (一)学习主题与学习单元
  学习主题应有相当的理论性和较好的实践指导性,并且是综合的跨学科的。譬如学习心理学、教学实践问题分析、新课程改革、教学设计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班组管理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师们原先不甚了解,却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十分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策略。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针对性与前瞻性的结合。
  学习单元一般根据学习材料的章节来划分。具体设计时要注意,每一单元都要有较好的实践契合点,让教师们自学后都能够有话说。表1是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城关一中校本培训的学习单元安排(该校以“学习心理”作为学习主题)。

表1 校本培训的学习单元安排一例

 
 时间
 学习主题
 主持和主讲
 活动方式
 
1
 3-5周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略)
 讨论会
 
2
 6-8周
 学习环境的影响与利用
 (略)
 课例分析
 
3
 9-11周
 过程性学习评价的设计
 (略)
 试卷分析
 
4
 12-14周
 学习活动中的迁移作用
 (略)
 课例分析
 
5
 15-17周
 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
 (略)
 讨论会
 
6
 18-20周
 学习方法系统与辅导
 (略)
 展示与讨论
 

  (二)每个学习单元的操作要求
  每一学习单元都要求所有教师自学,选择若干名教师重点学习,并向大家作自辅报告,主持人进行联络与概括,再邀请专家作理论评析。期间鼓励广大听众质疑、提问,形成讨论,并根据实际安排一些延伸性的小沙龙或论文体会的交流。
  自辅报告要把握三个要点:(1)本章主要有哪些观点?这要求发言者有整体的把握与一定的概括力;(2)本章哪些观点和提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帮助的?可以选一两个角度谈得深刻些;(3)学完本章后,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建议?这是反映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在发言时,鼓励教师脱稿发言,锻炼其即兴述评和辩论的能力。
  (三)做好延伸研究的鼓励和提示
  校本培训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学习会上的热热闹闹,也不在于教师背记住多少理论条目,关键在于启发教师自觉地以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研究,所以在主持人和专家点评中要善于将教师讨论的话题、提出的问题,延展为一个个新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深入研究。

  四、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的意义

  校本培训的引入,事实上是教师学习方式的新突破,是教师业务提高的机制创新。我们将它与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发现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体现教师学习交流机会的平等,增强教师的主人翁体验,启发教师的创造性
  校本培训中,教师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交流者,这大大强化了教师在事业上的作为感。事实上,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分析中,教师确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做法,如果没有一个正常的沟通交流机制,会使教师的创造性“断流”。相反,交流机制的建立与舞台的搭构,给教师们以展示和发表的机会,会促使大家积极思考,提出创意。
  (二)敢于让教师自己来教自己,通过自然的竞争暗示,让教师们在自辅中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提高了学习效果。
  在校本培训活动中,教师们会通过体味自己作为听众时对报告者的要求和期望,来改善自己的报告。由于有将近30%的教师要参与自辅活动,较大的参与面会激发教师们投入的积极性。因为教师间自觉的比较情绪,大家会十分专注地听其他同事的发言,学习同事们的长处。这种促进机制正是校本培训活动的突破之处。
  (三)学习分析视角的多元化,有利于教师辩证地认识事物和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与思维水平,促进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四)通过骨干教师的自辅发言,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困扰。
  (五)将教师的教改和研究与教师业务学习很好地联系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六)集中的辅导活动与长期的自学相结合,推动了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