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校长应该以谁为本?

时间:2014/12/6
假如你是一位校长,我向你提三个常遇到的问题: 
第一,在你的学校里,你以谁为中心,把谁放在第一位? 
第二,你学校的制度全不全,效果如何? 
第三,在学校里,你觉得自己是一位管理者还是领导者,侧重于管还是侧重于领? 
我认为: 
校长应该以教师为本 
先说一个故事。在一个 “ 参与式 ” 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 “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 ” 。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情景性题目是:当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如果像故事里讲的这位校长那样,在片面强调 “ 确立学生中心地位 ” 的口号下把教师放在第二位,不重视教师,那这个学校里 “ 学生中心 ” 的地位肯定不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校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优秀教师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是从事着神圣事业的 “ 凡人 ” ,教师的喜怒哀乐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用幸福才能塑造出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出美好, “ 亲其师 ” 才能 “ 信其道 ” ,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如果教师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没有激情;如果教师经常处于紧张、压抑、烦躁和不满之中,他会带给学生什么?学生会好到哪里去?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应首先树立 “ 教师第一 ” 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信任教师,积极把握教师的心理特点,了解并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等等问题都不成问题的时候,只有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中心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 
学校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 
通常情况下,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管理的无序阶段、维持常规阶段和进一步发展阶段。大多数校长能够凭着权力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章立制,使学校摆脱无序的状态,走向常规、正常的秩序。现在的问题是,学校要从维持常规向进一步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使学校走向第三个阶段,作为校长,你应该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许多校长都会说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怎么加强管理?都认为人管人不行,得让制度去管人,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于是就强调制度治校,讲究量化管理,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制约,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强调令行禁止,强调整齐划一,这样的学校校长就是 “ 警察 ” 或 “ 监工 ” 。这种制度管理怎么样呢?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职责分明,这是这种管理的优点。但制度治校只能解决 “ 不能这样做 ” 、 “ 必须这样做 ” 的问题,而不能解决 “ 如何做得更好 ” 的问题。它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有些规章制度,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管老师、治老师、卡老师、压老师,根本没有考虑老师们的感受,一开始就把老师放在了对立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人身自由和人格的不尊重。在这样的规章制度管理之下的教师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忍受不了这种郁闷,无奈离校而去;二是小心翼翼服从,生怕越雷池半步。可是,表面的顺从并不表明内心的认同,教师们产生逆反心理,心底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反感、抵触恐怕在所难免,消极对待学校的工作更在情理之中。与管理者的初衷相反,教师们的积极性不但不会随着规章制度的 “ 严密 ” 、 “ 完善 ” 而提高,相反,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大家是口服心不服,教师的劳动没了激情,没了创造,更谈不上潜能的发挥,学校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只重视建章立制,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建章立制的 “ 硬 ” 管理与人文精神的 “ 软 ” 管理结合起来,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了解并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当人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热情。作为校长,我们必须要学会尊重教师,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制度的制定,都要考虑他们的感受,要想法设方把学校变成一个充满人情味和温馨感的大家庭,让教师都产生主人翁意识,产生当家作主的感觉,让大集体产生出亲和力和凝聚力,让大家发自内心地去干,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样的学校才有希望。 
当然,我不是说学校里可以没有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必要的规章制度乃至必要的惩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一是制度不能过于繁琐苛刻,不能只讲约束和限制,而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制度产生的过程要真正民主,要为绝大多数教职工所认同,这样他们才会自觉遵守。如果是校长或班子几个人关着门想出来的专门治教师的制度,不但会压制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会使管理者产生惰性 ---- 长期过于依赖制度来管人,管理者也会变得不会思考,最后不会管理。 
校长重 “ 管 ” 更要重 “ 理 ” 
领导者和管理者是有区别的。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于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则可以是被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领导者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组织,其根本任务是通过训练有素的教师所组织的活动来影响、改变和发展学生,因此,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的角色更加重要。 
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但是,当今许多校长都乐于当一个管理者,他们不姓 “ 教 ” 而姓 “ 钱 ” ,他们的管理活动主要就是帮助学校有效获得学校运转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支持,尽管这些事务的处理和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其管理者的精神影响力被打上了问号。而学校作为一个塑造灵魂、培育人才的场所,其发展条件,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底蕴深厚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团队精神、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校长对教师的积极影响力等很多方面。但是目前许多校长不注意构建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无特色,校长也有意无意把自己当 “ 官 ” 看,习惯于把自己的大脑以及办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交给上级主管部门,习惯于上传下达、长官意志、发号施令,习惯于管,结果导致教师总是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经常在监督、控制和外部激励下工作,缺少足够的内在动力,工作积极性肯定不会高。 
作为领导者的校长,在学校里应该发挥引领和服务作用,应该把学校作为一个具有共享价值观念和信念的学习共同体去建设、服务和奉献。可以这么说,责任、义务、承诺和奉献将伴随优秀校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最后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作为个体角色的校长在学校管理中逐渐隐退,这时候大家听谁的?学校中的精神文化。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专业理念与团队精神被学校师生所认同,成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最高 “ 领导 ” 。这时候不但学校会成为名校,校长也肯定会成为大 “ 家 ” 。 
作为管理者,校长在学校里应把你的教师放在第一位,在注重建章立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要变管、卡、压为引领和服务,要努力把学校变成充满人情味,充满欢乐感,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最适合于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