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执行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面对现代学校学校管理,我们相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提升团队执行力,是人的需要、学校的需要、竞争的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流程、提升文化内涵,怎么让团队会执行、能执行、愿执行是该文力争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 执行 团队
为什么许多学校看是雄心勃勃的计划,总是一败涂地?为什么高层很多好的决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付之东流?为什么一些学校拥有名师、骨干成群,最终了无生息?原因在于执行力不强。要想赢,执行是关键的关键。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所谓败也在执行。因此,比尔8226;盖茨说:在未来的十年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一、如何解释执行力
企业界的总裁说:执行力就是用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学术界的专家说:执行力是将战略、决策转化成结果的能力。教育界的校长说:执行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就是贯彻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是对学校计划目标、规定一丝不苟地贯彻,对个人承诺的义务不折不扣地兑现,对学校的工作措施、管理制度不折不扣的落实。
二、学校为何要提团队执行力
(一)教师的需要。管理界有句俗语:21世纪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可是,在中国的企业(单位)要打造团队,特别是一支非常有执行力的团队不太容易。“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是一群虫”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中国人特性。在学校,知识分子成群的地方,打造一支非常有执行力的团队就更不容易了,原因是“你懂的”。
(二)学校的需要。众所周知,企业、单位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会经历创业、规范、精细化(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学校也是如此。管理者总是希望让成熟阶段早一天到来,让衰退阶段迟一天或者永不到来。实际上,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执行力。创业阶段一般个人执行力很强,团队执行力不强。到了规范阶段,个人执行力下滑,团队执行力上升。到了成熟阶段个人执行力大幅度下滑,团队执行力自然下滑,衰退期很快到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研究的不是战略和决策,而是研究团队如何提高战斗力和执行力,让学校不断发展、继续成熟,而不是过早进入衰退期。
(三)竞争的需要。在今天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学校和个人都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史玉柱由“中国首负”(全国欠债最多的人)迅速崛起创造了奇迹。他说“我没有秘诀,要感谢我的核心团队。我身边的二十几个核心成员,从我发展到巅峰到跌下来再起步、再发展,这些核心成员尤其是‘四大火枪手’没有一个离开,这就是我的资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切都会过去,团队可以永恒,只要团队在,一切都在。学校常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也是此意。
三、加强队伍建设,让团队“会”执行
(一)寻找团队执行力低下的根源
执行力低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态度。教师的能力高低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态度就不一样了。俗话说“教书是个良心活”,说明教师有没有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有时候真还不好量化考核。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态度出了问题呢?一般一个团队(比如级组、科组、班级)出现了以下成员,说明这个团队执行力就不高了。
第一种人:自视清高。有这几类人容易出现清高特征:有特殊专长的人;校长的亲戚、朋友;天生谁也不服的人。根据“破窗效应”和“秃头论证”,有这样的员工是必须要转化或淘汰的。这三类教职工都不能做那个“破窗”,而是要成为正面的榜样。否则团队肯定会进入无序状态。
第二种人:绝不吃亏。如果一个团队里出现了一部分人都爱和别人斤斤计较,生怕吃一点点亏,这样的团队凝聚力肯定不强,执行力肯定不够。肯吃亏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部下拥戴、同事喜欢、领导赏识、关系和谐,既能聚集团队人气,被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比一般人多。所谓“吃亏是福”正是此意。
第三种人:绝不认错。当一个团队所有成员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都认为自己正确,出了问题是上司的错、是下属的错的时候,这个团队已经不是一个团队,充其量是个“团伙”,并且即将“树倒猢狲散”。
(二)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有哪几招可以解决态度问题呢?
1.将学校的愿景和目标根植在教职工的灵魂深处。一个团队不仅要有目标,也要目标一致、口径一致。当众口一词的时候,奇迹就会出现。有人说,谎言说一千遍都可能变成真理,况且我们说的是真话。
要想愿景和目标有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愿景有高度。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决定学校成就的高度。做教育要育什么样的人?要挖掘伟大的社会意义。比如说学生要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学生能全面发展、个性表达;学生会“为四十岁做准备”。二是目标要专注。长期专注一个目标,教职工才会有踏实的感觉。不要像挖井一样,东一下,西一下,员工“东奔西跑”,还挖不出“水”。三是反复宣传。目标统一之后,要上下宣传,反复宣传,直到变成教职工的第一反应。学校就像一艘船,不仅船长(校长)知道去哪里,水手(教职工)知道去哪里,乘客(学生)也要知道去哪里。四是要分解成计划。五是要定期检查。
2.让教职工有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总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在如今,这句话应该改成“小河有水大河满”。 无数的支流都缺水了,大河还能汹涌澎湃吗?每个班集体都一盘散沙,全校会有好的气象吗?所以,教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容忽视。
心理学里面说到人的需求,有三个需求分别“确定性”、“不确定性”和“重要性”。在教职工成长过程中,如果只有安全感(即确定性),每月按时领工资,所有东西都很稳定,他的未来没有不确定性,那么他就会失去激情和动力。他们往往会磨洋工,出工不出力,懒得动脑,工作就没有执行力。可是打麻将的人连吃饭都不离桌,他们为何有这么大的干劲?因为打麻将满足了人的不确定性需求——把赢钱的希望寄托在永远下一盘,赢了还想赢,输了更想赢,所以他们总是充满希望。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职工充满动力呢?一是将职位分成十个以上级别(实习教师、助理教师、初级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分别对应相应的待遇和福利。同时制定规范的升职成长通道。让员工看到希望,而不是玻璃板上的苍蝇,“前景光明,出路没有”。二是做好中短期职业价值评估。月评估、半期评估、学期评估、学年评估等,举行不同程度的隆重表彰庆典,满足了人的另外一个需求——重要性需求。
3.有效沟通让团队价值观保持一致。为什么团队成员价值观不一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不良。有调查表明,一百对分手恋人中,80%是因为误会分手的。误会怎么产生?沟通不良。“双50”理论也说,管理问题50%是管理不善,50%是沟通不到位。因此,良好的沟通是团队执行力的核心。
沟通有哪些形式呢?一是一对一沟通。需要注意的是沟通的合适背景,根据年龄选择方式(办公室、网络沟通、电话沟通、娱乐沟通等),沟通的技巧(“汉堡式”)。二是会议沟通。包括部门会、座谈会、誓师会、整风会等。三是思想教育工作永不过时——包括做培训、树榜样。
四、创新管理流程,让团队“能”执行
(一)流程不畅的病因
流程包含着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运行周期等,或者可称之为执行系统。传统的学校管理流程存在以下五大病因,导致运转不畅。
1.层级过多。传统组织建构形成的“校长-副校长-部门主任-年级(或科组)-班级(或备课组)-教师-学生”复杂的管理层次链有两大弊端:一是层次过多造成落实慢、效率低;二是层层“防护林”,层层走样,到了基层,学校的要求和精神已流失殆尽。
2.多头指挥。俗话说“一个人有一块表知道现在几点钟,有两块表就不知道是几点了”。学校管理中出现这种情况很常见,四五个部门可以指挥一个年级长,看似各项工作都安排好了,其实矛盾全部堆积在基层。
3.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这两个常见误区导致管理混乱。
4.分工不明。这个错误导致部门容易出现“越位”和“缺位”。
5.缺乏检查。学校的很多工作往往有目标、有计划,就是没检查。工作的落实就成了“自欺欺人”。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员工不会做你希望做的事,只会做你要检查的事”。所以校长在会上说的“希望大家把课上好,希望大家准时上班”等等都是废话。
(二)优化执行流程的具体办法
提高团队执行力依赖一个强有力的流程。这个流程包括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1.建立执行型组织架构。这种架构最大特点是层级少、扁平化、落实快、调整快。
从右图可以看出,学校管理层只有两层。一是决策层(行政会),二是执行层(教职工)。校长组织各 决策
调整
反馈
执行
处室主任、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参加的行政会。一旦通过方案,所有参加决策的成员都成为执行人员到一线亲自参与实施。与此同时,应十分重视从决策到执行中的反馈和调整环节。
2.建立执行型系统。一是执行前的计划预算系统。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案要有三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核心标准为是否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并能把事做正确。二是执行人的岗位职责系统。该系统涵盖每个岗位的权力、职责、考核,每个岗位每期签订责任书。三是执行效果的检查跟踪系统。四是执行结果的考核系统。奖励一般有评优、晋级、现金等,惩戒一般有诫勉谈话、暂不定级、降级、转岗、解聘等。
3.建立执行型循环机制。一次执行周期结束,就要及时提出新的目标、新的方案,进入下一个执行周期,如此向前运动、螺旋上升。
五、提升文化内涵,让团队“愿”执行
学校文化范围很广,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其中提升最难的,最富内涵的应当教职工的精神或者说士气。
(一)士气低落的表现
教职工士气出了问题往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死气层层,氛围压抑,部门组织一个福利活动,应者寥寥(比如说去旅游);教师心神不宁,频繁跳槽,理由万千(生病、太累、住得远);劳资关系紧张,上下级严重对立,即使没形成帮派,也存在明显隔阂(你不答应我就辞职或者你不答应你就走人);教职工普遍变得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如早餐的一个馒头)往往大动干戈;对同事、学生苛求等等。一个团队有了上述表现,怎么还谈得上执行力?还谈得上学校文化?
(二)永远激励教职工
管理学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霍桑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在其它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加入激励的元素,我们的团队执行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愿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其个人潜能,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
激励团队的前提是:上级先做好“人”,再去想做好工作;上级把学校当家庭一样经营;每周要找团队中感人的事情;给下属授权;触摸团队成员(带礼物、握手、拥抱);保持自己的快乐。
(三)激励团队的常见方法
激励团队、教职工的方法很多,现列出一些。
1.请专家讲演,坚守狼性法则和亮剑精神。
2.善用“二八定律”进行绩效管理(骨干员工、活力员工、落后员工)。
3.随时随地肯定和赞美教职工。
4.用优秀员工的名字命名校园文化。
5.公众场合感谢。
6.对员工的建议首先表示肯定。
7.给员工过生日、聚餐、旅游、合影、抽奖等。
8.给优秀员工家人发喜报。
激励团队的关键点是: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服从文化,要建立感恩文化等。
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邓小平同志也曾说“没有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这几句话让我们管理者深思。如果学校管理者能让团队会执行、能执行、愿执行,那么这样的教职工队伍一定充满了凝聚力、学习力、协作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