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不得不说,由于教师对自身学历提升都没有认识到位,头几年的短期培训也多成了一种形式。培训大多是交钱听名师的课,名师的课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简单的要求教师模仿、复制名师的课,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很好的新做法和新发展。恰恰相反,我认为这种强求一律的做法,扼杀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是不足取的,更不应该值得鼓吹。
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多样化是教育的一大资源,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我主张把权力还给学校,学校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把教学的权力还给教师,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实验,也就是教科研,最终实现“我思故我教”,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教师。学校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地方,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工作,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精神修养、心性修养要不断得到提升。离开了这个,一切规训要求都将缺乏灵魂、缺乏神韵,而灵魂和神韵是内在的,只能通过唤醒人内心明敏的感受力,去体味,去感悟,而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要求教师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
一、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学习对一个教师而言已不再有阶段性的界定,已成为教师的“终身大事”。初为人师,无论从教学还是教育的角度出发,都应有“求知若渴”的积极心态。我们教师虽具有较新且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的观念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师的要求,学生需要的是一桶新鲜的“活水”。在教学中我除了驾驭教材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经典题型来武装自己,补充养料。
二、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并参与实践
一个学期以来我坚持听课,每听完一堂课我都想想自己的构思到底哪些是不可取的,失误或者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吸取他们上课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积累经验是新教师成长的前提条件,也会给新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坚信只要不断学习,心得体会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三、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途径
反思就是教师在上过课之后总结学习及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和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终身发展,达到成长的质的飞跃。在课下与学生沟通,我能从与学生的沟通中反思自己课堂管理是否太严,讲课速度是否太快,出的习题难度是否适中,上课言行举止是否大方得体。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以求今后更大的进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要长期坚持,从细微入手,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惊人的质的飞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坚持不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教学过程中困难和挫折,不断求知,善于实践,积极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教师。
四、教学相长
在执教过程中,我特别善于做学生的“学生”。在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的时候,我会不定期地让学生给我写小纸条。让他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把学习中的弱点反馈给我,从而使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明确重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给我提意见。正是这样的小纸条,不仅使我知道了学生要什么,而且也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几年里,我也发现自己还有太多需要弥补和夯实的地方。最为主要和迫切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教学实践有深刻的理论支撑,让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有力依托。其次,要从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将它切实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各环节的操作中。因为这才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开始。
当然,这几年来取得的点点滴滴的进步,离不开指导老师、教研组老师特别是备课组老师以及校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所以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除了需要教师有内需,敢于实现“我思故我教”之外,当然,实现这些需要给教师自身发展创造有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教师努力现实自我心智和谐发展,不偏执、不狭隘、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心灰意冷、不麻木、不冷漠,敢于批判地接受别人的好的做法,做一个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