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教研员安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李雪红编著的《小学品德教学拓新》。看过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实用,观点比较新,对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内容主要有:走进学生道德的生活、从灌输到建构的理论拓进、品德教学目标的综合生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体验 -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方式的更新、发展性品德教学评价、“小学品德教学拓新”实验研究报告等。感受最深的就是其中的教师的角色一节和发展性品德教学评价一章,主要就这两个内容谈点感受。
一、教师的角色
书中给教师界定了六种角色,我认为这六种角色不光是对于品德老师,对于所有的学科教师都适用。
1.学生的学习伙伴 这里用了“伙伴”一词,可见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改变。研究表明:学生一般喜欢“朋友式”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容易和学生沟通。我认为主要是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活动。
2.深受学生影响的人 客观存在的年龄差距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原代沟”。而富有成效的教学应该是“零距离”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其次教师自己要融入学生的世界,淡化这种差异。
3.学生观点的探寻者 教师引导学生发掘他们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前提是教师要熟悉学生的生活。
4.“寡言少语”者 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中,一直要求教师的语言精炼。的确,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者,语言也应该少之又少,起到画龙点睛、贯穿始终的作用。
5.把自己假设为共同遭遇者 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假设为共同遭遇者,和学生一起面临困惑,一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学习共同体”。
6.学生的创造同盟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只有深信自己有创造潜能的教师,才会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培养有创造性的孩子,教师必须有创造性。
上述教师的六种角色,有的观点我还是第一次接触。上好一节课,教师角色的扮演也很重要。往往一节课上,教师同时扮演着上述几种角色。但我认为,不管教师角色怎样变化,始终要为让一个中心──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和教学出发。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从而喜欢他教的课程。可见,教师的魅力所在。我的努力目标之一,就是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担任的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课。
二、发展性品德教学评价
书中提出了对学生品德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是否全面;评价方式是否多样;评价主体是否多元;评价手段是否合理;评价是否有层次;评价对象是否受到关怀?课堂教学评价的症结:追求滴水不漏的教学;评价要素的简单相加;以对教的评价等同于对教学的评价。评价还存在单一性、单向性的问题。当然这是作者的看法,但是我觉得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评价的问题不光在本学科存在,很多学科同样存在。比如:上完一节课,听课的人会给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怎么评价,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我认为目前最主要的评价关系是对教师本人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对学生的评价做了一点尝试。除了一直以来的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作业成绩;我更多地加入了课上、课下的学习情况的记录。开学初,给每个班制作了评价表,由我或者科代表记录每节课每个学生在带用具、查资料、发言、纪律中的表现,量化成分数,每个项目累计 5分换1个小花的贴画,5个小花的贴画换一张学生喜欢的卡通贴画。这是平时的奖励。期末的时候,统计每个学生在每一项中的积分,给每一项表现比较好的同学发老师设计制作的奖状,给综合项目排名前三位的同学发综合评比名次的奖状。实践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很受学生欢迎。今后还会不断完善,听取学生的意见,关注进步的学生。除了这种量化评价体系之外,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在课堂上,我还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注意表扬他们。因为学生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老师的评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作者认为,时代需要这样的品德教师:品格高尚、教学能手、不断学习的人、研究者。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学习,成为一个教学能手、成为一个研究者,力求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