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育精神”指的是伴随着“学校原生态”(理想的学校教育最原始的状态)的生成而由学校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校舍、办学规则、日常教育教学等)所呈现的教育意义。所谓“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应有的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等。
在我看来,今天我们探讨“学校文化建设”这样的话题,必须首先对“学校原生态”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准确把握“学校原生态”是正确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事实上,学校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基于“学校原生态”存在的事实。殊不知,如果没有学校也就不会有学校文化,当然“学校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由于眼下一部分校长对“学校原生态”的无知,已经导致了那里的教育千疮百孔,广遭诟病。所以,我想先帮助大家将“学校原生态”弄明白。
殊不知,对于“学校原生态”的上述解读看似简单,其实它却涵概了全部的学校教育要素:教育主体(教师)、客体(学生)、过程(在办学规则下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特定场所(校舍)。正是这些学校教育要素生发了学校教育精神(爱人、育人、助人),它们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独到之处。我觉得,作为一名校长,务必要清楚这些内容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眼下一些学校生态已经慢慢地淡化了学校教育精神:那些学校的校长身上已经不见了他(她)作为一个基层学校的领导本该有的人格风范和儒雅气质;那些学校教师已经不见了本该有的以身作则和学生本该有的积极向善;那些学校的日常生活已经不见了本该有的催人向上的勃勃生气;那些学校的管理模式更不见了本该有的讲究人道的工作细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这些校长一直以来都无意对“学校原生态”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惜摧残“学校原生态”,他们甚至无知到打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旗号,将“学校原生态”彻底焚毁。殊不知,“学校原生态”所生发的学校教育精神一旦被毁,那这所学校中再建起来的一定不是学校文化,因为学校文化是不可能建在一片“学校原生态”的废墟上的!我要告诫大家的是,我们探讨“学校文化建设”只有一个的宗旨,那就是让教育回归教育、让“学校原生态”所生发的学校教育精神(爱人、育人、助人)得到极大的发扬和光大(你们这些校长倒好,将破坏“学校原生态”当作是“学校文化建设”。哪天被定罪还觉得被冤枉,真可笑!)。
我觉得:一所好学校似乎并不需要通过什么标语、口号之类的手段进行宣传,因为这里的每一名师生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都是流动的(现在人性化的好学校实在稀缺、好学校传播会很快)活广告;我甚至感到一所好学校也不需要通过电视和报纸等媒体进行介绍,因为真正能博得人们信赖的一定是它的好口碑,它最富影响力的恰恰是它正在人们心中矗立起来的教育品牌。但令人遗憾的是,眼下一些自吹自擂的学校几乎根本就没有学校教育精神(爱人、育人、助人)——无论是整体面貌还是办学现状,无论是工作作风还是教师素养,都令人大失所望!这些学校既不拥有令人敬重的并足以能提升孩子人格档次的好教师;也没有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能引导孩子走向希望和成功的课余活动;更没有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爱好、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来体现个性和锻炼思考能力的课程项目。有的尽是一些教师对学生基本权利的漠视和冒犯、学生对教师教育态度和方法的不解和失望、因为长期被忽视、被责备而导致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更有甚者,因为相当部分的学校所办的学生食堂服务质量差,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营养不良、肠胃受损而体质下降等。这在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中发生如此现象是不可饶恕的!
诚然,尊重“学校原生态”,就要保护好学校教育精神,就是要将“爱人、育人、助人” 这些最基本的要求贯穿于学校工作始终,学校一旦背道而驰,那它无疑就成了社会文化进步的叛逆者。这样的地方还能算是一所学校吗?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开始探讨“学校文化建设”这样的话题时,尤其要懂得:所有的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讨论都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所应有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反之,就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
谨此,我要强调的是,研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是一批长期工作在学校教育第一线、有思想、有主见的对学校教育教学情有独钟的教育好手。因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历史积淀,要是讨论“学校文化建设”都是一些远离学校生活、无意关注学校教育、整天靠揣摩上司心思并致力于仕途的人,那研讨现场要么是充斥着肤浅的夸夸其谈,要么是弥漫着一大套冠冕堂皇的泛泛而论。事实上,人生苦短,顾此失彼!研讨“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日积月累!殊不知,研讨“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是能把握学校的各项工作、对学校管理各部门运作有全面的体验、对学校办学各个环节有充分的思考、对学校教育教学事宜能做到悉心钻研的人,任何浮躁的心理和功利的动机都无法准确解读“学校文化建设”。
我认为:研讨“学校文化建设”绝对不能抛开“学校原生态”具有的学校教育精神,必须认识到学校文化虽然是学校的产物,但学校中存在的又未必全部属于学校文化。
(1)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健康地读书,课间和体锻课督促学生适当休息、加强锻炼,这符合“学校原生态”具有的学校教育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现象的一部分;而一些教师向学生布置大量回家作业、整天逼着学生做试题,那不符合学校教育精神,它尽管发生在学校,那却不属于学校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反教育(摧残生命)”的表现,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理应加以制止。
(2)又比如:政府已经明确学校是“禁烟区”,进入学校的人不许吸烟。据悉,我区有一所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规定:凡是“嗜烟者”一律不予录用。这符合“学校原生态”具有的学校教育精神(教师带头遵纪守法),这应该被看作是学校文化现象的一部分。但据学生反映,一些教师(有的还是学校领导),竟然置政府的法令于不顾,在学校中的公共场所吸烟,在学生中造成极恶劣的影响,那不符合学校教育精神(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它尽管也发生在学校,但却不属于学校文化现象,这是一种“反教育”的表现,违背了学校教育初衷(积极表率),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就应加以消除。
(3)还比如:一些学校食堂里教师的饭菜很丰盛,而学生的饭菜很简单,这一现象虽然在目前大部分学校还很普遍,但那不符合“学校原生态”具有的学校教育精神(师生平等、尊重学生),它尽管司空见惯,但这绝不属于学校文化现象,无疑是一种师生不平等的不合理现象,违背了学校教育“平等待人、爱护学生”的初衷,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就应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研讨“学校文化建设”绝不是让我们在一起罗列一大堆正确却没有意义的教条,也不是要我们在一起交流一些对学校教育毫无作用的口号,更不是将我们聚集一堂把社会上一些时尚的东西用来包装学校或者学校教育,这样只会导致学校教育精神在的被摧残中渐渐消亡(既难懂又可悲)。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研讨,说到底就是一个目的:促使我们学校应有的教育力量强大到足以确保学校和师生能共同可持续健康成长、确保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越来越走向光明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