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区到陈袁滩镇中心小学也就是20分钟,但两年前的教师却感觉与市区学校有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由于受行政区域划分”陈袁滩中心小学所辖5所学校于2004年3月划归青铜峡市管辖从不适应,相距一年的时间逐步适应。于2005年8月先后受行政区域划分,接管了沙坝湾小学,补号小学,万粮滩小学归属陈袁滩中心小学管辖,跑完八所学校,先后用3小时时间。
当时接任学校校长马万良同志看到,老师们很自卑,评先进没有,他一点怨言也没有。评学校荣誉轮不上,他认为很自然,就是到市区开会,也坐在会场后面。
为了改变学校容貌,马校长先后做了半个月的调研,他发现中心学校下属8所村小都分布的比较远,远的相距20公里,“交通不便”要召集教师开会,最快也要40分钟或1小时才能赶到。
此外,划归过来的三所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大多是名师转正,招工整体教师专业素质与市区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如何迈开脚步,半个多月的调研,1个多月的思考,马校长开出了“药方”的网络为依据,缩短时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明确规定,学校“教学德育五个一”,凡是上交的资料必须是打印。这也是中心学校基于问题,研究的初步结果。
这是一剂良方,可网络是花钱买卖,而当时,学校只有中心小学有网,其它四所学校无电脑。可是,老师们大都是电脑盲,只有参加计算机基础考试的人数近四分之三,加之无电脑,时间久了,又遗忘了。8所学校,一切只好自力更生。就是靠自学,去琢磨,不懂就互相讨论“要求老是每月完成三个一”教学活动,包括课程所有资料必须打印。这有点不近人情,许多老师不理解。但为了学校的发展。马校长也只能狠心了,一学期过去了,人员的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为了农村学校教育发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互联网终于开始改变这个处于边缘的农村学校的命运。
2007年7月15日,正值市教育系统忙于人事改变,教师聘用上岗的续聘工作。其他的镇的农村小学忙于人事改革,向市区陈袁滩中心小学用了一周的时间忙完了教师的续聘工作于7月15日,组织五十岁以下的教师不管是落聘还是续聘都得到吴忠市高级中学参加为期一天的网络博客培训。前来培训的老师不肯不语,个个沉着个脸,有的在一天培训结束后,还未能把博客建成,就这样,教师忙碌一天的培训就结束了。
有了Blog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2007年8月初,学校创建了“陈袁滩中心学校论坛”中心学校先发布主题,鼓励教师跟帖。一月之后,中心网络规定,在跟帖后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首先建好自己的Blog,并作为网络教师评价的一个机智,及时评价,表彰奖励了优秀教师。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心学校又将所辖的七所学校建立了学校教研组,拉近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相互评论,跟帖,并把教师课堂的教学感悟,故事,反思,所见所闻及时进行评论或参与到学校教研组,大大激活了教研的话题。使大部分教师看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在停留在学校仅有这台电脑上,于是进一步学,有60%的教师家中购买了电脑,教师的心动便成了行动。建立了论坛,网络备课成为可能。
中心学校每学期举办的优质课竞赛活动时,要求在学校参赛的基础上,将评选的优秀教学设计上传到学校教研组。所有参与学科组的教师在指定时间上网浏览并提出建议,主备的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然后上课,做课的教师再将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上传论坛,听课教师及时将自己听课的思考放入进去。同时,学校将科学课优质竞赛放入UC房间,现场直播,看到农村孩子动脑,动手操作实验,极大大发挥了现有教学资源优势,又大大不同侧面反映农村孩子同样能够享受到城市学生拥有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
就这样,发展中的陈袁滩小学,于二零零八上半年,在全市,开展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得到了社会教育界的好评。
网络,把陈袁滩的教师平等的带进宽广的教育天地,带进了小坝城区学习共同体的大家庭中,2007年左右,老师就尝试用计算机打印教案,做课件。2008年,教师开始进行电子备课,先自己备自己的,然后网上交流修改,共享。
发展中的陈袁滩小学是宁夏自治区网络教研基地之一,如今网络教研现场会又要在这里召开,马校长看到要打开通向外面的窗户,将教师从“井底”飞跃出来,学校先后和市汉坝小学,市四小,峡口中心小学,叶盛中心小学开展教学联盟活动。让陈袁滩的老师有了更多学习优秀的机会。
三年的时间,陈袁滩学校教育发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科研兴校,已经走在全市农村学校前列,面对一所农村的镇中心学校发展能有今天,并不稀奇。一个新的研究计划行成了,让学校70余名教师都能成为博客教研的主角正真做到不出门就可以和专家们交流学习,观摩到优质课的教学课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尽管我们来自不同地区,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相互交流探讨,网络让我们有了许多第一次,我们不在渺茫如今班班教学开通,借助学校网络优势,以视频服务系统为依托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陈袁滩小学教师发展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网络就像一面镜子,当老师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自己的课堂时,他们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有了网络这样的天地,正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