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人为本,努力将德育工作引向深入

时间:2015/1/3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教育的关键是以人为本。我国现行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把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个体的科学素养与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正确对待学习、做事、生存和创新。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最终的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化人口大国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事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全社会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客观要求。 
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令人担忧。 
首先,相当部分学生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出轨现象或心理问题,吸烟、泡网吧、谈恋爱、结成团伙捣乱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低年龄化的倾向;更有甚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因一点小事而产生偏激行为造成伤害等严重后果。教师当中也有存在“德育是班主任的事”的错误观念,许多人也是勉强而为,缺乏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许多家长也存在教育的误区:受传统人才观的深刻影响,重智育轻德育,认为只要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其他的都无所谓,有的家长认为家长就是提供物质保障,教育(包括德育)那是学校老师的事,平时与子女缺乏思想情感交流,不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或对子女要求过高而产生隔膜。 
其次,现在的中小学德育内容中也明显存在着一些不足,重视政治活动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道德规范的传授,不重视道德品质的实践;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不重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重视义务教育,不重视权利教育等等。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控制的地位,学生则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德育教育也成了“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灌输式教育,这大大妨碍了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使学生的道德学习没有个人意义,即使学生熟记了众多的道德规则,也不等于说他成了有道德的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强调,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德育工作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德为先。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提出‘人格成长’,要大家共同建筑人格长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之人格。”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就是个性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和强化学生求善,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成型,从而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有眼前目标和终极目标,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但我们所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要走上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可以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改革
在我国,德育的内容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德育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到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目前,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教育等内容纷纷进入校园。有的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可是学生往往出现不满、抵触、应付的情绪,于是教师责备学生,学生埋怨学校、老师。这样的德育还有何实效呢?而有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爱护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自觉性,把德育工作搞得生动活泼,受到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上两种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工作开展是为了德育去抓学生还是为了学生去抓德育,不同的出发点,所采取的方法、手段不同,其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学生既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又是德育教育的归宿,只有充分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不盲目地、无条件地被迫接受,给学生独立思考、领悟和感受的空间,并使他们感到接受思想教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更是满足自身的需要,才能使之不断反省自我,形成各种自律性品质,培养自身的道德信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德育观念的形成,一方面表明了“德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德育工作随着社会变迁、环境变化、人的理念的变更而难度在不断增大。因此在学校里,德育工作仅靠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队伍难以胜任。况且“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是教育范畴内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工作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有的权利,任何人没有剥夺任何教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利,任何教师也没有权利放弃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义务。德育工作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
虽然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接受的道德教育也是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教育是基础性的,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是使在校学生感悟道德准则,升华道德理性,内化道德修养,形成持久稳定强烈的道德品质。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督促学生遵守规则,而且要以身作则。要重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道德态度产生的影响,要自然地把教知识和教做人的过程合而为一。 
另外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不把学生的品行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长、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当然,影响学生人格成长和德性养成的因素还来自于家庭和社会。 
家庭是青少年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的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与家庭的氛围和家长的思想行为和人格魅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为了孩子成功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据调查,进少管所和工读学校的大都是没有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未成年人的构成中, 1/3 是离婚家庭子女;1/3 是家庭教育严重不当的子女,如父母溺爱过甚或棒打过严;还有1/5 是父母本身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也就是说大部分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或犯罪行为是由家庭教育问题所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无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家长的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对孩子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品格、情操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升华。 
社会德育过程又是学校德育过程和家庭德育过程的拓展和深化,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是一个由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统一构成的完整过程,社会德育过程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对社会德育过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社会德育过程必须突出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环境熏陶、社会实践活动和媒体宣传,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 
首先是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各自的具体活动中要起到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杜绝在制定、执行政策过程中,在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出现失范现象。特别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党政职能部门及其成员能否树立起诚信廉洁、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追求、价值取向。 
其次,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扬善抑恶、扶正祛邪。坚决清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出版物。同时建设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发挥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制作更多更好的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广播节目,创作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粮食。 
再次,要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热点矛盾。社会热点往往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社会热点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社会热点的处理过程往往是生动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是道德原则的弘扬过程。 
最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正气,树立各行各业的各类先进典型,以先进模范人物的高尚人格魅力和优秀道德品质来教育影响青少年学生,切实树立起其内心向往的道德偶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引导作用,使青少年学生学有榜样。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效果。”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必须重视发挥社会的作用,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效果。 
应该说,当前是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期,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牢牢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领导,增强德育工作力度,壮大德育工作者队伍,探究切实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机制;加强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德育成效的评价制度改革。努力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让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和谐发展;让教育与经济等社会发展元素和谐发展,这样我们一定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