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素质
时间:2015/1/4
一、利用校园文化的良好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操陶冶的效果。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学生置身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舒适环境时,会感到心情愉悦,在良好的心境中摒弃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从而积极面对挫折,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落实好校园“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建设,安静整洁、绿树成萌、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在无形中成为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管理机制。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对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起着积极性的作用。
就如我校,在校园内悬挂“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之类的宣传标语等,这些经过精心营造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感染的教育、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同时,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良好的师风师德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只要教师做好了,学生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利用校园文化制度的约束促进学生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校风的形成离不开强制性的制度文化环境,学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制校,依章办事,树立正确的舆论,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工程,文化制度具有很强的促进力和约束力,可以使学生在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受到激励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养成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
例如我校在考试过程中,强制要求学生不得提前交卷,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一经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同,不仅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更能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另外,我校由于注重环境的美化、净化,所以,学生置身于这一环境时,由于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就不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原来部分学生爱讲臭话的现象也明显减少。
三、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素养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机结合多种教育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创造一致的精神文明气候和融恰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解除其心理的、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开拓和发挥。这些为学生创造各种高雅而有益的文化场所和活动,使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困惑、失衡均得以放松、解脱以至超越,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控和规范言行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校园各种信息的刺激下,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力,最终形成良好的整体形象。
我校在升国旗、三月学雷锋、清明扫墓、抗震救灾爱心捐赠等活动中,用爱心营造一个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受到熏陶,即使是性格孤僻、行为叛逆的后进生也会逐渐闯开心扉,改变固步自封的窘态,在学习生活中渐渐学会严于律己、善待别人,逐步转化为中等生,甚至转化为优等生。我校有选择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如培养文艺、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另外,通过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小小发明家”之类的竞技活动,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部分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一现象在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身上尤为突出。为此,我校还开展多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交活动,如问卷调查、小记者走访、班际足球赛等,这样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利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如今社会上一些平庸、低俗的消极文化,如格调不高的流行歌曲、低俗的影视作品、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等均可轻而易举地侵蚀中学生的灵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中学生辨别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急需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完善和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尽一切可能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就如我校,通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文明班评比、文艺汇演、美术书法展览、聘请法制副校长走进校园等活动,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感染、陶冶、磨练,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让学生懂得如何对待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世间的真善美无处不在,从而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