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其中建设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是指以与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治学理念、学术规范、运行机制、管理活动、办学成果、社会评价为内涵,凝练而成的人文精神、物质成果和办学氛围。它是高等学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本职能的质量平台。
建设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体现了高等学校在长远发展中的文化自觉和生存意识。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要注重内涵发展,着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能只搞技术性的修补,或只做权宜性的改革。建设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是实现内涵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最好体现。校园质量文化的建设,是对学校良好的办学资源的整合,包括优秀的办学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方法、良好的学习风尚、科学的管理手段、有效的运行机制、优异的教学成果、良好的社会声誉,等等,由此涵养出学校的自尊、自信、自觉的品格和诚信求实的价值观,形成个性鲜明的、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成为治校办学的宝贵财富。
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潜移默化地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它营造的崇尚质量的文化氛围里,一代代教师传承着它的精神,一届届学子在它的熏陶下成才,质量文化的精髓会固化在人们的意识中,化作行为的自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还将成为学校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创新动力,形成学校优秀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为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使学校自身和谐又融于社会。
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只有得到群体的认同,才能很好地发挥整合作用。
信念认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应该成为高校师生共同拥有的信念。这一信念认同如果建立在个体需要与整体利益融合的基础上,那么共同的价值观就会激发师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建设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就会成为群体的自觉行为。
心理认同——与校俱荣的进取精神。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关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心理上认同与校俱荣的进取精神,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强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形成师生一心、上下一体、和衷共济的局面,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这将成为建设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
机制认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体系。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之上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调动师生潜心教学和实施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师生张扬个性、有序互动,变自我被动创造价值的行为为主动奉献进取的行动,实现教学的科学有效管理。认同这一机制,是对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体系的自觉维护,认同主体也会从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从而心情舒畅地感受和谐。
行为认同——诚信求实的优良学风。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的道德核心是诚信求实,是一所学校优良学风的具体体现。这一行为认同要求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把诚信求实化为自觉行动,告诫自己:我的每一次教学,都是学生一生求学中的唯一,我要保证质量,我尽责,我光荣;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上,把诚信求实作为学习的动力,告诫自己:我的每一次学习,都是我生命过程的质量体现,我要认真努力,我合格,我光荣。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的行为认同,是培养师生高尚人格、成就学校良好治学风气、铸造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灵魂的根基。
总之,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凝练和培植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传统和质量文化精神,让师生感悟、沐浴、享用和谐的校园质量文化,进而形成尊崇质量的文化自觉,这是时代赋予学校的神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