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教师角色决定的,主要是由外界给予的,它靠法定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强制性。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教师的知识、才能、情感、性格等个性特征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由教师本身的言行所形成的,是一种自然影响力。它靠教师的业务专长和心理品质因素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服,使学生乐于服从,与权力没有直接关系。本文所谈的教师的影响力指的即是这种靠权力性的影响力。
教师影响力对于教育效果的影响很大。实践证明教育效果的好坏虽然与教师的能力、教学基本功的熟练程度以及当时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教师,学生乐于接受他们的讲授和教诲,而没有影响力的教师,学生往往对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不那么注意和勤勉,对他们的赞扬和斥责也不十分在意,有时甚至置若罔闻。具有崇高威信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就学生而言,他们“向师性”,对教师怀着崇敬的感情。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品格、情感、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可能起到强化或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影响力的发挥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影响力形成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即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主观因素是指教师是否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道德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教师影响力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工作,有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性格特征,高尚的兴趣爱好,坚强的意志力以及灵活机智等优秀心理品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爱护学生的人格。“你真笨,你下辈子也学不好”等这些话语,教师仿佛是不经意说出,但对学生的伤害却是巨大而持久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象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
3.努力钻研业务,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兴趣,精湛的教育艺术。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老师成为自己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要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将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还要有广泛的爱好才能,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需求。
4.教师的生活作风、习惯以及仪表等也影响着教师影响力的形成。衣着不整,不讲卫生,懒散成性,对人粗暴,遇事敷衍等都会大大地影响教师的威信。某校师生在操场上讲法制教育课,跟班教师安排在学生队伍前列,讲课开始不久,教师熬不住热,有的打开花伞,有的干脆躲到跑道边树荫下,三三两两、窃窃私语。孩子们看在眼里,心里又会怎样想呢?“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这样的教师教育学生还有影响力吗?还有一名学生问教师为其作业所作的批语是什么?教师接过作业本看后说:“字迹潦草。”这样的教师怎能要求学生作业工整呢?教师的精神境界,品德情操,知识见解,治学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5.利用首因效应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和学生初次见面,往往会留下比较好的、深刻的印象,这是由于此时学生特别敏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这种态度定势往往对以后师生的交往,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上好第一节课,谈好第一次话,改为第一次作业,处理好第一次偶发事件,搞好第一次班会。
6.发扬民主作风,处事公正,一视同仁。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我”的位置摆正,不可以势压人,不论青红皂白,专横武断,事事一言堂,耍家长作风,利用各种强制手段剥夺学生话语权利,限制学生自由。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及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特别注意将一碗水端平,切不可有偏袒思想。
7.教师要勇于承认错误。教师并非圣贤,不可能没有一次错误或失误,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在学生面前坦承失误,不但不会有损教师形象,反而能增强影响力,给学生做出知错就改的榜样。8.一个教师的影响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热情减退,工作不认真,教学不到位,表扬与批评不公正,动辄发怒,触犯学生的个性或自尊心,生活作风不检点等等,都会导致教师影响力的降低。如果一个教师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一旦丧失,要想恢复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为了保持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威信,教师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谨小慎微,经常进行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