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而有效地推进,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负责人 ----校长,如何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生成新的制度,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持,是当前一段时期内校长的一项根本任务。
干训教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校长,校长的发展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引领校长进行制度创新,自然也是我们干训教师的一项根本任务。
组织深度会谈,引导校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诉求
在平时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校长都比较重视制度的创新, “建章立制”是校长们的一个口头禅。曾有一位年轻校长在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数十项新制度,校长自认为成绩斐然,然而与该校教师访谈后发现,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新制度;另一位年轻的小学校长,面对教师们请假成风、代课教师怨声载道的问题,想方设法控制局面、管住教师,先后推出了好几个考勤及奖惩制度,但每次教师总能钻制度的空子,局面根本无法扭转,弄得校长焦头烂额。
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制度的价值是什么?是控制、约束,还是服务、提升?实践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想制度创新取得实效,首先必须引导校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诉求。
正确的价值诉求如何形成?高高在上、单纯说教绝对是行不通的。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具体而言,就是干训教师在各个培训班里组织深度会谈,充分发挥校长的主体地位,请校长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需要多少制度、制度为何会失效、如何制订制度、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如何融合五个方面思考。让校长谈自己、谈学校、谈成功、谈失败,使校长成为相互学习的资源,在互相启发、共同思考中,逐步引导大家形成正确的价值诉求。
组织校际考察诊断,引导校长反思制度文化
有了正确的价值诉求之后,制度创新就有了积极的导向。此时,摆在校长面前的问题是从何处切入进行制度创新。选择好切入点至关重要,因为创新绝不只是 “从无到有”、“推倒重来”,而更多的是“从旧到新”,这个“旧”即切入点,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了真问题,才可能解决问题。
然而,发现真问题绝非易事,因为我们都熟悉 “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当局者迷”这些词。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组织校长进行校际间考察诊断,引导校长发现典型的行为现象,以此为切入点,反思行为背后的制度文化及不足。
校际考察诊断的具体做法是将同一个培训班的校长分成几个小组,指定负责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考察诊断,如问卷调查组、观察组、资料分析组、个别访谈组、集体座谈组等。每到一所学校,以小组为单位,分头活动,独立采集信息,然后汇总各小组的信息,形成一份诊断报告反馈给学校。在校际考察诊断的过程中,一些现象背后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校长们在学习他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引以为戒。校际考察诊断既是问题发现的过程,又是校长发展提高的过程。
协助学校开展校本研究, “生成”新的制度
发现问题之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协助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引导学校群体共同 “生成”新的制度。
比如,某校为了给教师们创造相互交流、合作进步的机会,推行了 “开放周”制度,即在每个月的某一周之内,教师们可以在校内随意跨年级、跨学科听课。这个制度看似不错,可是在教务处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开放周里听课的教师寥寥无几。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调动教师的听课积极性,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又出台了一项新的制度,规定:为了便于教师听课,学校可以给有听课需要的教师调课;对于表现积极、听课节数超过校平均数的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学期结束时,对成员听课总节数排在前五名的备课组,学校将给予集体奖励和通报表扬。然而,新制度实施之后,再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听课的教师还是寥寥无几。面对这个问题,干训教师与该校领导班子一起调整了思路,协助学校进行了大量的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重新开启协商、对话程序,从强制性文化走向协商性文化。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一份凝聚教师愿景的开放周制度出台了。它虽然不如以前的制度出台快,然而成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学校班子也调整了管理思路和方法,转变了职能和机制,学校只负责协调和引领,让教师自己生成制度。
总之,作为一名干训教师,在学校的制度创新实践中,必须走进学校、引领校长、协助学校开展校本研究,从问题出发,实施诊断,逐步生成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