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作风
这里说的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是校级班子的思想作风。“思想作风”同“教育质量”看似遥远,实际十分贴近。可以说,改善学校管理的一切方面,都是建筑在此基础上的。
1.团结:要有在正确思想基础上和共同办学目标导向下的坚强团结,不搞“内耗”。确立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体干部真心诚意地支持校长负责制,以自己的高度负责精神、出色的工作和相互协调配合,向校长负责,而不是一味向上推诿,事事要校长负责。
2.民主:经验反复证明;权力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决策不讲民主往往造成失误。学校领导必须坚持民主管理,重大决策听取党支部、校务会议、教代会、民主党派的意见。既要善断,更要多谋,不搞家长制,一言堂,使广大教工心舒、情畅、气顺,增强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3.自律:“廉生成,公生明”。要廉洁奉公,办事公正。不搞以权谋私,不搞亲亲疏疏。不谋取制度规定以外的不正当利益。如果能做到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更会对广大教工产生道德感召力。
4.深入: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突出育人这个中心,发扬艰苦朴素、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下决心摆脱穷于应付交际、应酬、接待(参观)的局面,减少事务忙乱,深入教学第一线,兼课、听课,参加教研组、班主任活动,掌握变化发展中的第一手资料。
以上几点,有人可能讥之为“老一套”,“不合潮流”,可我坚信这“老一套”是挺管用的,实际上就是党的传统作风。真正的共产党人,就要自觉坚持这个政治优势,否则,也是“假冒伪劣”。
二、信息导向
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决定工作方针。离开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工作指导。为此,要重视掌握如下信息:
1.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有什么要求,既注意体现时代共同特征的一般要求,又注意各种职业门类的特殊要求。
2.要调查了解已往毕业生就业录用后在实践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长处和弱点。
3.要了解各地同类学校在抓质量方面的新动向、新举措、新经验。要注意阅读各类教育报刊,广泛收集国内外职教信息,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实地考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4.要了解本校教育质量方面的实际状况。
采集信息要同研究、处理信息相结合,从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学校的现状出发,制定切实具体的提高教育质量的计划和措施,其中首要的是要在干部和全体教师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否则抓质量就会走偏方向。
我们要的教育质量,一是全体;二是全面,教育与训练并重,能力和道德并重;三是重视个性发展。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提高,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全面提高。那种仅仅追求分数,应付统考,或者只抓少数尖子的突击训练以应付某项竞赛而忽视大面积技能训练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培养“合格加特长”、“一专又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
根据客观需求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增加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课程和内容。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要比例适当,配合协调,防止理论偏深偏难和过份降低要求两种倾向。要改革课程结构,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试行学分制,试行“模块式教学”和“二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还要开辟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学科教学和实训教学都要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制定考核标准和建立题库。
四、重视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原理同样适合教育领域。教育科技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我们主张以教育科技为先导,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现状是,一部分学校领导对教育科技很不重视,甚少学习研究;一些教师满足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各类职教期刊利用率极低。这种状况应该改变。要采取有力措施,普及教育科学,推广教育技术(如视听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狠抓教育科技项目的落实,在全校范围内造成学习、研究、应用、推广教育科技的浓厚气氛。
五、政策制度
制定激励提高质量的政策。评价学校,奖惩教工,向质量倾斜。教师的任课量要适度。学校各级人员要有严密而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制订全员、全面、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岗位有职责,工作有标准,办事有程序,操作有规范,过程有检查,事后有总结。质量管理,重在检查。缺少检查,制度就会形同虚设。
六、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目标一致的干部、教师、职工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工队伍,包括聘请有专长的兼任教师,另一方面要稳定现有教工队伍,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扬教工的事业心,责任心,献身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激励教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同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不断改善教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工的积极性。
七、改进德育
德育既是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动力。必须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德育内容要注意全面,政治方向、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心理素质四者不可偏废,当前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社会现实,分辨真假、善恶、美丑,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如忠于职守,质量第一,一丝不苟等,还要注意培养协作精神和坚强意志。
加强德育应同加强学生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学生中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在努力争取“大面积丰收”的同时,也要实行“优胜劣汰”。
八、强化实践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
要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要开足,学生要人人动手,操作和实验报告要规范,注意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分析能力。实习教学更要注意规范化、科学化,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实训大纲的要求,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学校应积极参加当地考工部门组织的技术等级考核,实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在组织学生从事生产经营顶岗劳动过程中,要体现育人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得到全面锻炼,千万防止重蹈以干代学的旧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