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别让“精细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时间:2015/1/9

“精细化”管理是当前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语。为了落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一些校长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这些做法,貌似加强了学校管理,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在企业管理领域盛极一时的“精细化”管理,因其精细,抛却了人情、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被我们的一些校长看中,随即拿来为我所用。于是,“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了,且在管理实践中加以落实。

于是乎,泰罗的那套技术理性主宰的效率主义,从企业的车间转移到了学校的课堂。将“精细化”奉为圭臬的校长们,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严格出勤、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笔者到过的学校很多,看到的景象也不少,每每发现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涌上心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过度“精细化”贻害无穷

“精细化”管理甚嚣尘上、风靡一时,与当下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风气遥相呼应,成为教育短视的一种表现。作为学校法人的校长,固然承担着学校管理的重任,但仅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迄今为止,还没听说有哪一所历史名校是单纯靠严格的管理而出名的。名校之“名”,在于科学化的管理,更在于人文化的底蕴。丢弃文化底蕴,一味地强化管理,到头来只能是舍本逐末,走向反面。一些校长在没有有效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却非常严格地约束教师、约束课堂,最后落到孤家寡人、落落寡合的境地。一些原来好端端的学校,最容易在这样有独裁意识、说一不二、管理至上的校长率领下,步入混乱无序、质量滑坡的下行道。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遇上一个有文化底蕴、有独立思想、有科学精神、有远大抱负的校长,无疑是一件幸事。这样的校长,会在管理与文化的博弈中恰到好处地谋求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诚然,现在的校长,领导一所学校着实不易。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打点,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适应,这些都在考验着校长的“执政”能力,确切地说,是挑战校长的“职业”智慧。学校的经费、校舍的改建、教师的待遇、学生的发展、课堂的质量、社会的声誉,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所学校得以安身立命的“软实力”。那些一味地、执著地追求“精细化”管理的校长,我们不能怀疑其初衷的正当与善意。抓考勤,不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一心一意在教育教学上倾注心血吗?抓教案,不就是为了让那些在教育教学上处于弱势的教师尽快成长吗?抓课堂,不就是力求改善薄弱课堂并进一步优化所有课堂的结构吗?不抓这些东西,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就会受损和削弱。作为校长,谁愿意看到学校在自己的任期内走向没落和绝境呢?

笔者在此没有否定管理的意思,学校应该且必须有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有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仅有管理行不行?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需要那种以“精细化”自诩的管理,那是一种以牺牲人文、扼杀个性、漠视文化的低层次、低俗化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贻害无穷的过度管理,也是一种非科学的管理,势必会逐渐被科学化的管理所取代。对于学校来说,仅有管理是不行的,管理与文化,是学校腾飞的两翼,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失缺了一面,片面强调和渲染另一面,只能剑走偏锋,误入歧途。唯有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才可以相得益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与实力提升。

抹杀差异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致命伤

科学化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科学化的管理,建立在民主监督、科学论证、以人为本、程序公正的基础之上,是对校长的人格、人品、德行、素养、学识、能力的综合验证,也是对真正教育家的呼唤。

校长的职业化、专业化,在教育改革突飞猛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正在推进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一般来说,校长应当源于教师又高于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佼佼者,才能设身处地地尊重教师、了解课堂、理解学生,才能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选拔机制上的疏漏和弊端,往往会造就一些“外行领导内行”的校长。于是,说外行话,干外行事,便不可避免。

就目前状况来看,学校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校长的致命伤,在于用“精细化”管理的“一把尺子”来培养教师、打造课堂乃至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