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治校,即校长管理学校。管理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宗旨原则,采用一定的策略,对一定系统内的管理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预期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简言之,管理可理解为“管”和“理”。管,体现了权威性、层次性、强制性、规范性等法制性的特点;理,则体现了亲和性、协作性、启发性、吸引性等人文性的特点。这两方面特点的和谐统一是学校管理策略的集中体现和管理过程的根本要求,也是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特定的职权影响力和非职权影响力的概括反映。
一、法制性是校长实施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正确认识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责权对称性
1985年5月《中共同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改革的中心是要形成科学的管理领导结构。改革的关键在于使党政职能分开,正确处理党、政、群之间的关系。校长负责制的内容是学校工作由校长全面领导,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其特点是管理领导工作的职、责、权一致,决策与指挥统一,执行与监督分离,咨询为管理领导服务。因此,校长在整个学校领导体制中责、权范围是有限的,校长只有明确自己的权力范围,责任范围,才能充分发挥其他组织成员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领导力量的结构。这个领导力量的结构要按一定管理目标和任务要求,将职务、岗位、人员进行科学组合,形成权责清楚、层次恰当,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校长要发挥这个整体的作用,必须对每一个层次的管理职能内容进行明确的区分,形成一个有序的职、责、权分配系统。同时,注意监督和协调。这样合理、有序的层次关联,不仅可以减少内耗,而且可以放大其他组合功能,产生增值效应。因此,校长要主动维护这个机构的稳定性和法制性,强调机构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决不随意放大自己的权力范围,更不能权力一把抓,一人说了算。
(二)加强目标管理,克服随意性,突出目标核心性
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是学校工作的两大目标。校长工作必须以上述两者为目标。由此,也明确了校长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校长应当和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使其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并以此推进管理活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因此,办学目标不是校长个人目标,是群体目标,校长也必须按照目标分析后的个体目标努力工作,体现执行目标的严肃性。同时,由于目标制定的群体性,强调了自我、自控的管理,强调了成果、绩效的管理,使校长能集中精神,通过实施目标抓住重大问题,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促使人们弄清机构的组合作用,引导人们承担责任,能较好地激发和提高积极性,从而使组织和个人都得到较好地发展;促进广大群众参与管理,较好地发送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效的管理。
(三)制定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校长负责制的正确落实,目标管理的充分实施,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
规章制度按主体分,有上级颁布实施的和学校自行制定的两大类。它们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对培养个人自律习惯,形成良好校风,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情况是学校管理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校长要带领组织成员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规章制度,将科学性与现实性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要以调动和鼓励积极性为目的,兼顾限制。各项规章制度经教代会审议通过,正式实施后,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经常督促检查学校执行情况,强化依法治校意识。
校长治校的法制性特点,便于统一领导,处理共性问题;权责清楚,赏罚分明;能清楚地预见后果,具有自动调节作用。同时也有它的缺点,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不便于处理特殊问题和新问题,有时因限制较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校长在依法治校的同时,必须充分展示其人文性,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心理力量、学术力量去熏陶、吸引、影响广大教职员工,从而体现管理的两重性,达到管理的预期目的。
二、人文性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决定因素
(一)校长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其标志为树立三种意识:科学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崇尚科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作为校长,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重大问题的决策方案都经过科学的论证,让全体教师感受的不仅是决策本身的科学性,更感受到校长尊重科学工作者,要求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朝着最优化努力的意识。这种意识弥补了校长个人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把教师引导到探求规律、寻找最佳方法的科研兴教之路上去。这种意识是一种进步无止境的意识,让人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因此,要成为一种成功的有远见的管理者,就要不断学习科学管理的理论,开展科学管理的研究,提高科研的素养。因为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和对未来的预测和展望,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它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任何有经验的校长,如果不提高教育科研素质,其终身的经验也不能达到教育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要做好教育工作、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而有了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学校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把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引导广大教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
民主,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种在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进行调节平衡,于无序中实现有序的机制,是对组织产生稳定、凝聚作用的重要因素。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让普通成员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参与制定目标,参与讨论和决策问题,这就可以把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统一起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增强个体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校长,民主意识可以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产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为实现目标尽智尽力。
创新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也指校长的战略意识和超前意识。不满足现状,不断突破,使全体教师经常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喜悦,这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才智,挖掘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这种创新意识在于校长的战略眼光,而决不是所谓的不断翻新。只有校长的科学素养、民主精神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他的创新意识才能闪现引人注目的智慧之光。
(二)校长行为方式的个性化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因此,只有校长的个性化,才能形成办学的特色化、个性化。如果校长仅行使他的行政职能,而不充分发挥他个性魅力的作用,那么他在教师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种机械的虚幻形象。对这种虚幻的冷漠,将导致工作热情的破灭,创造力的抑制。因此,校长必须是一个热情的、充满活力的,有高尚人格的,极具心理力量的,具有很强亲和力的人。如果说法制代表严密的操作程序,那么校长生动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就是高级润滑油,使学校这台机器运转自如。
(三)校长知识倾向的专业化
应该说作为校长本身在知识广度上应是专家。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共识。校长的学习意识,知识倾向对全体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学者型的校长既是教师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学者型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知识的深度,即知识倾向的专业化。校长在学校各类学科中至少应有一门是精通的,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校内专家,否则谈不上指导教育实践。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的校长在教师心目中是很有份量的,感性有时候来源于此。
(四)校长能力结构的综合化
校长不仅要有决策能力,要有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也要有较强的社会交流能力和校内外的文体活动能力。
决策是一个过程,往往需要依靠教职工、中层干部甚至专业行家出谋划策,提供较好的意见方案,而最后的“拍板”则落在校长身上。“拍板”的正确、果断,不仅体现校长的决策水平,更有利于激发咨询参与者的合作、创造精神。这就需要校长拍板时唯科学、唯客观、唯民意,不妄自尊大,不一意孤行。
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校长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正确、恰当地阐述学校办学思想、工作目标和各项要求。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体现校长学者风范、学术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校长不仅会讲,也要会写,若有所偏,就会影响工作效果。所以校长要在任何场合注意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语言成为团结人、教育人的有力武器。
社交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特征对校长的要求。校长只有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才能真正落实分级管理,学校工作也才能取得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才能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全的教育网络。校长在社会交往中的形象不仅代表了个人,更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和实力。因此,社会交往中,校长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的理解,适应能力,要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既把握原则,又灵活机智,既体现学者风范,又不显呆板迟钝,要成为有修养的“外交家”,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平庸者。校长的校外形象也是鼓舞全体教师信息的重要力量。
校长兴趣爱好的广泛,不仅有利于外交,也有利于内交。由于管理的层次性,校长一般不和教师发生工作上的直接关系,即使校长深入教育第一线,也往往给教师一种压力,一种职责差别的距离感。只有在工作之余的接触中,特别在各种文体活动中,才能真正消除心理上的隔阂,转换角色,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这时,校长往往能更真切地把握教师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而教师也在这样的气氛中,感受校长的多才多艺、鲜活生动,并受校长行为方式的感染,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生活氛围。
总之,校长治校不仅要讲究程序性,要晓之以理,也要讲究“场效应”,要动之以情。既要加强法制管理,也要注重情感管理。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毕竟是对人的管理,校长只有眼中有人,只有以自身卓越的人的形象,才能塑造出生动的教师形象,也才能培养出生动活泼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