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上不好就会枯燥乏味,催人欲睡。因此,创设一个活跃的,积极的,充满灵性的课堂气氛是很有必要的。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20年,所上的语文课深受学生欢迎,做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下面将介绍一下自己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入语言新颖、生动
新颖、生动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导入得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诗词导入法。是一种借古诗词名句的导入方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用古诗词名句直接入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说起母爱,同学们也许会记起孟郊的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诗人艾青对养母“大堰河”是如何怀念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
2、故事导入法。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3、情景导入法。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的方法。如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讲述: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大家可曾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在默默地做着奉献,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段经历。
二、提问语言适当、有效
上课的好坏,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艺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失去丈夫是否不幸?这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反而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笔者认为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太浅白,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太艰深,学生答不了,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三、结束语言简洁、有力
明代人谢榛云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结束。
1、激情赞颂,加深印象。“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所写的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让学生铭记难忘。德国第斯多惠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鞭策激励学生。
2、设置悬念,激发欲望。有些故事性较强或内容较复杂的课文,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吊胃口”效果。
总的来说,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让学生敬畏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