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基本概念:“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
所谓“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是指校长或其他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管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个人观察、体验和理解基础之上的认识。所谓“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是指学生、教师、职员以及校园环境和整体办学状况实际呈现的管理结果。在潜意识中,这类管理者更多地是将学生、教师看成了物,而忽视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互动性。
2.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基本命题
(1)学校管理各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有差距。
(2)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会被组织放大。这种差距不能简单地从个人认识的角度去认识或缩小这种差距,而应该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去认识和缩小这种差距。
(3)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是学校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是校长及学校管理各自我诊断的核心内容之一。管理者应该对这种差距保持警觉并养成自我诊断的习惯。
(5)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只有通过校长及学校其他管理各的自我诊断才能发现和解决。自我诊断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是对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挑战自我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却又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并且对自己和组织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6)自我诊断的目的是推动学校管理者与学校共同发展。
3.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研究的实质
自我诊断过程是学校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学校工作,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学校管理诊断不仅要找准问题更要发现优势,以便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自我诊断过程是学校管理者强化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隐性的效应,尽管是一种最重要、最持久的效应。
自我诊断过程是真正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可以说,真正地“认识变革”和“实施变革”会在自我诊断中发生。
自我诊断过程是学校管理思想产生的过程。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绝不是简单的“照镜子”的过程,而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反思、丰富和发展学校管理理论的过程。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是学校管理者依照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主动分析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真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抓住新机遇,及时调整发展目标,并领导学校改变学校状态、促进学校发展的工作过程。
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校长整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成绩。步骤二:通过听课、观察、访谈和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校长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况。步骤三:通过听课、观察、访谈和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校长要了解教师教学、生活的基本状况。步骤四: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状况,校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管理的客观结果。步骤五:对比管理者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和客观现实的管理状态,校长自己找出其间的差距。步骤六:分析、诊断差异形成的原因,这是诊断的关键,也是难点。差异可能是由于管理组织机构的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学校发展目标与规划不科学导致的,更可能是由于校长本人的素质、领导特征,尤其是办学思想造成的。步骤七:提出改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或指出学校管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是学校管理自我诊断的最终目标。
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以及校园环境的改善是学校管理的最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