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薄弱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

时间:2015/1/17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二:一是优秀学校通过扩大规模、建立分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二是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相对而言,薄弱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不高、社会声誉较差,因此,薄弱学校的改造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考虑到薄弱学校的发展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从宏观上很难把握,因此,笔者选择了K中学这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初中薄弱学校进行个案研究。

1.用人体制方面的问题

(1)“留不住”,“推不掉”。“留不住”即优秀教师大多想调离薄弱学校,“推不掉”即学校无法将富余人员或不称职者“推出”学校。从1998年~2004年,K中学先后有17位骨干教师调走,其中包括语文、数学、历史、化学等学科的教研组长。这不仅影响到该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影响到全校教职工的士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校想把部分不称职的教职工“推出”学校,却是万般困难。

那么,为什么骨干教师纷纷要求调走?笔者找到了已经调离K中学的F老师。F老师大学毕业后即来到K中学工作,由于肯钻研、善学习,因此很快便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正当学校为拥有这样一位好苗子而高兴时,F老师却提出了调动的要求。尽管学校再三挽留,但他去意已定。后来他调到了一所知名中学,不久即担任该校教科室主任。

当我问起当初为什么要调离K中学时,他一脸的无奈:“开始我觉得自己还是挺不错的,可是,每次到外校听课回来,就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太大了。我不断地问自己:我在这里到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另外,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孤军作战,比如说教学成绩吧,我所教的学科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可是我们班竟然没有一名三好学生。为什么?就因为学生的其他学科成绩上不来。对此,家长十分不满。您说,我教得再好,学生也仅仅是一门功课好,我希望自己的学生门门功课都出色,可我又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的工作氛围只会消磨我的斗志……”

接下来,笔者又找了一些和F老师有过交往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几位教师纷纷说道:“我们来学校这么多年了,学校只是在给我们布置工作,然后,就让我们‘自由’发展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培养措施。别说骨干教师,就是我们也觉得前途渺茫。”

访谈后,笔者陷入了沉思。看来骨干教师调走的原因,并不仅仅是K中学的办学条件差、待遇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特别是对于骨干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一个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因此他们很容易进入发展的“高原期”。

(2)“进不来”,“强调配”。近几年,K中学曾相中多位教师,人家也非常想到K中学来工作,结果却都因种种原因“进不来”。相反,学校不想要的人却被上级行政部门强行调配进来。其中有一位教师,其人事关系放在K中学,两年多都未到校上班。

另外,在当地的师范类人才市场上,重点学校属于“一级市场”,像K中学这样的学校属于“二级市场”。等到重点学校挑选完需要的毕业生之后,才能轮到K中学这样的学校来挑选毕业生,此时,很难挑选到满意的人才。

(3)“高付出”,“低回报”。2003年初,K中学的一位保管员退休了,于是K中学按照学校规定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一名保管员。按照学校管理者原先的估计,前来竞聘者应该是一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前来报名的人员中有初一年级组组长、初三毕业班的“把关”教师等。这些骨干教师为何要去竞聘保管员这一职位呢?关键是学校的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不合理,教师与保管员在待遇上差距不大,而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超过保管员。对教师而言,“高付出”、“低回报”的问题十分突出。

2.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

由于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都比较差,K中学既没有条件招收“择校生”,也无法拉来社会赞助,甚至向银行贷款都很难,在这种情况下,K中学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只能依靠政府拨款和向学生收取少量的杂费。而地方政府拨款又向优质学校倾斜,这就导致了薄弱学校发展经费需要量大与政府投资少的矛盾。

3.社会舆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对薄弱学校评价的“定式”与薄弱学校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很难得到社会认可。实事求是地说,K中学这几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与以前相比有了不少起色,但是与优质学校相比,它在社会上的形象仍然不佳,得不到社会舆论的认可。

4.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薄弱学校的“病根”在于精神方面的薄弱。在K中学,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士气低落的问题。很多教师对学校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因此,有“门路”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离学校,没有“门路”的教师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混日子”。在与教师的交谈中,笔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行”,他们已经习惯于将失败归因于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又影响到学生对自我的判断,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这种消极情绪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开来,致使一些本来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也丧失了信心。

另外,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层面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令不行”与“无令可行”。在K中学,笔者曾查阅到诸如《K中学关于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K中学教职工工作纪律、考勤制度的规定》、《K中学阶段性教学质量奖励意见》、《K中学班主任聘任与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调查后笔者发现,这些规章制度要么根本没有执行过,要么是在“打折”以后再执行。笔者询问了几位学校管理者,他们说:“现在整个学校都是死气沉沉的,怎么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呢?再说,要执行就必须有奖惩措施,想奖励又没钱,而要对教师进行惩罚,我们也不忍心,毕竟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