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师生关系中的管理与教育

时间:2015/1/17

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管理不是教育,管理只能使人不犯规,并未给人的精神世界增添新的东西。唯有使人进步,给人的精神以积极影响才是教育。”学校需要管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但学校管理应突出其教育性,体现其教育意蕴与内涵。学校管理轻视教育本质,必然消解教育的人文意蕴,对学生的态度变得疏离、冷漠、粗暴和非人性化等。而教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学生的管理者,使本应充满丰富美好感情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管”与“被管”的单一关系。

这种“管理”所关注的只是学生行为上的无过错,而不是去关注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老师和学生之间本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关系,一旦这种应然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师生关系被异化成实然的“管”与“被管”的关系,老师往往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所注重的仅仅是“怎样说、怎样做才不会受惩罚,怎样说、怎样做才能得到好处”,在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动机的驱动下,学生会竭力保持行为上不犯规。尽管如此,由于小学生心理成熟度低,自制力差,顽皮好动,难免有闪失,这种力不从心的缺点只有用掩饰来补偿,才合乎他们天然的心灵需要。他们一方面行为循规蹈矩、强装硬做,一方面精神空虚疲乏、苦闷压抑。这种轻教育疏导、重“管理”惩罚的倾向,颠倒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造成了学生人格双重化发展的倾向。

教师是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是学生人格的第一影响源,因此他们首先应该是一群善的、珍爱生命而不滥用教师权力的人,他们还应该是懂得自己的职业价值、能够真诚面对孩子的人,是一个对道德极具敏感性的人。只有充满善意的初衷与合乎道德的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不会扭曲儿童的人格,才能从根本上矫正小学生人格双重化的倾向,还儿童以朴实真诚的性格。

老师要放下架子,在学生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尊重。同时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这样,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能得到满足。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就会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各种行为的产生从原因上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在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不得已形成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外铄行为”。这种行为的形成是由外部条件促成的,一旦条件稍有变化,这种行为便不能维持长久,因而是多变的。另一类是指主体因自身需要而形成的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为“内生行为”。这种行为因主体自身需要而产生,不受外界或很少受外界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而能较长时间保持,甚至是终生保持。在教育就是“管理”学生的意识支配下,学生形成的行为往往是一种外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老师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有时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甚至作出虚假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双重人格的形成,所以要重视学生行为的内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分析各种行为的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时候,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维持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从而逐渐形成学生的内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