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创建平安校园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时间:2015/2/10

学校“创安”工作、依法立校治校、创建平安校园,不管是怎样的提法,分析了一系列学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实践中的认识和思考,我认为:涉及“平安校园” 问题的关键与核心还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价值观念、品德意志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网络设施、媒体传介等信息渠道的影响,广大未成年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广大未成年人迅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是非混淆,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学校品德教育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国家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中小学生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并把每年的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创建平安学校,既有物质的安全因素,也有意识上的安全因素,但出现的学校不平安(这里不说校外因素)的现象中,如:意外事故频发;恶性治安案件增多;校园暴力未能避免;这大部分是由学生的道德修养滑坡引起的,因此,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创建平安校园是相辅相承的,只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好了,学校校园才能平安。抓思想品德教育是过程,创平安校园是结果。每一个教育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样的课题。这种挑战首先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挑战,其次是对学生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的挑战,第三应认为是对思想教育素质的挑战。那么,教育的决策者与实践者应有深刻的思考和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是树立科学德育观、创建平安校园的先导

要做好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创建平安学校,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当前国家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把上级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学懂,学透,才能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重视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工作,不仅仅校长明白、教师明白,更要向社会宣传、向家长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应当学习一下《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明确国家为什么要修订守则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反思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是育人。要树立三个理念:平安校园——建立关爱学生生命的校园,品德教育——建立关爱学生发展的校园,师德建设——建立关爱学生心灵的校园。只关注学生分数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二)加强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是做好德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的前提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中,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的一切活动无时无刻都包含着思想教育。因此,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思想教育者,学校要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抓好共青团、少先队队伍建设,这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这支队伍的思想水平、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决定着学校的思想建设水平。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一些经验交流活动,促进他们工作方法的改进,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德育不靠说教,要靠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合理利用评先评优这个有效的载体。

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辈子感激,一辈子难以忘记?不是那些以刺激学生脆弱的心灵来促使他们觉悟的老师;也不是那些动辄冷言讥讽、孤立学生的老师;更不是那些将分数凌驾于一切之上,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老师。老师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教师是蓝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是人间的神,他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把爱、信任、宽容和梦想带到人间。他会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梦,而不是在童年时代就把那些梦偷走。“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是夸出来的”,“真正管导不了的学生是个别的,抑或是不懂教导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获得,臻70%来自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这些提法、说法、结论或许值得教育者的反思和认同。我们特别遗憾地发现,有一些对学生似很负责任的老师,他们对工作也是十分敬业,甚至教学质量也非常高(分数),但他们在对学生的管导教育时,忽略了孩子成功、成才的另一个更主要的方面,即教育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除了学业和分数,他们甚至是不闻不问,这样的教育者是失职的。

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但作为师德建设,要向纵深发展,要从注重教师的外在形象向教师的心灵深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阐述:认识到老师在孩子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学生对老师依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值得我们经常反思的问题是: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是否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加强领导,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为建设平安校园提供道德保障

讲基础教育不能不讲中学教育,讲中学教育不能不讲中考高考,讲中考高考不能不讲升学率。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升学率是硬道理,谁都不敢忽视。而这都不是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抓的是什么样的升学率?你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应试机器,还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教育的根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应当注意体会:只有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常规管理来抓。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要结合学生特点,要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生思想状况、道德状况,才能建立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和细则。要切实把学校德育常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仅仅是在制定一些制度,搞好一些检查,抓好一些评比,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选择好德育常规管理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从体验中逐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切实解决德育常规管理中的条条框框和一些硬性的规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种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去说,说他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手,让他去做,做他想做的事;解放学生的眼,让他去看,拓宽他的视野。德育与智育就象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

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必须端正育人思想,树立正确的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和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所以,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生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关注学生本身是最好的德育教育,面对社会的浮躁,教育必须冷静;面对社会的功利,教育必须奉献。当学习不快乐成为一种教育现象时,便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快乐的学习从德育开始。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放在心上,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上的新情况、新动向。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为学生成功、成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为建设平安校园尽到一份责任。

综上所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原则,而没有宁静祥和的平安校园、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成功的学校德育是创建平安校园的先决条件,而平安校园是学校德育的教育产出。前者是硬件,后者是软环境。两者具有密切的互补性和高度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