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文化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为实现学校教育本质创造的有个性的教育文化,是学校全员的价值认同、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它涵盖以适宜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的学校课程文化,以促进师生自主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文化。在这里,我们粗略谈一谈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课程文化建设策略:利用与开发
课程文化是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道德判断、知识技能,自我建构、有效帮助学生发展的思想、内容及形式的统一体。我们要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课程文化和大力开发隐含的课程文化。
1.利用。在整合、强化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并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重的多元课程格局。
(1)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
(2)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尤其关注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的陶冶、解放和生成。
2.开发。渗透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开发、重组教育资源,培育有个性的课程文化,从传统经典文化、地方艺术文化和现实生活吸取源头活水,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1)强化课程的校本性。注重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诸如:历史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秀美山川等,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大胆开发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保证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为主线,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实行多层次教育法,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思维的锻炼与科学能力的提升。
(3)注重校本资源的整合重组。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引进和输出,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效应。
总之,学校课程文化,要从奠基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优势潜能出发,向生活、社会、文本等领域开发利用、整合优化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并努力优化落实课程资源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文化建设策略:关注与引领
教师文化是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坚强动力和智力支撑。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期待教师自然觉醒,需要关注与引领,帮助教师点燃心灵、点醒智慧、点亮人生。
1.关注。建设精神家园,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与期望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关注教师的生存需要、身心发展、专业成长、精神追求,让每一位教师心灵灿烂、欢乐常在、梦想常存,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 1)创造愉悦身心、提高生活品位的工作氛围,开展快乐活动,学会换位思考,塑造良好师表形象。
( 2)创办交流、沟通平台,让教师、学生、家长、专家、领导参与其中,实现信息交流、心灵沟通、精神愉悦、人际和睦。
( 3)实施科研立体工程,让教师通过“专业引路、科研实践”和“自主成长”两大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2.引领。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工作责任感;二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三是拓展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使之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多利用的资源。
( 1)建构学习型文化。建立鼓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型文化,采用宣传导学、群体互学、个体悟学等方式,使教师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 2)形成反思性研修文化。形成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的研修文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在备课中、在与师生交流过程中不断反思与修正。适时请专家给予专业引领,诸如结题报告、理论讲座、现场指导、教学咨询等。
( 3)构建教师团体文化。让广大师生员工一起制定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大家一起分享目标,共同学习,在合作性文化学校环境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追求卓越。
教师文化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价值追求,当确立起以教师发展联动学校发展策略,探索建立导向、激励和提速教师发展的评价机制。
学生文化建设策略:培育与呵护
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育学生学习能力、道德成长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实现学生主动、能动地和谐发展。
1.培育。尊重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育有利于学生快乐成长的学园、家园、乐园。
(1)积极向上的学园。在温馨的校园里,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有温情。班级是实现学生实现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让班集体充满成长的气息,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里张扬,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在这里提高,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
(2)启迪智慧的家园。为给学生创设开发形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会学科学,引导教师在课堂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充分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状态,“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努力做到多一点亲和,少一点严厉,多一点服务,少一点权威。
(3)个性张扬的乐园。寓教于乐是在学生教育工作中追求的一种境界,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2.呵护。学生的感情是细腻的,也是脆弱的,教师的只言片语,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成为促其进步的催化剂,也可成为促其颓废一生的迷心丹,呵护学生成人、成才,并让学生快乐。
(1)让学生成人。孩子先要成人,然后才能成才,为此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让学生成才。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多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3)让学生快乐。一方面让学生快乐,就要给学生玩的时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适当方式的玩,可以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适当方式的玩,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或获得有限的知识与认识;适当方式的玩,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另一方面让学生快乐,就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真正持久的快乐是来自于自我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自我获得他人认可与赏识的快乐。
管理文化建设策略:建构与创新
管理文化建设是要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益最大化,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建构科学、民主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模式,优化管理行为。
1.建构。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要让学校真正健康、有序发展,并取得成效,需要建构管理的有效机制。
(1)建构常规性管理机制。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人、财、物,建立有利于学校管理、发展的经常性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分别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每一个层面又分别按职责类、制度类和评价类去进行策划,制定各种制度、职责、评价标准时,牢牢把握四个原则:时代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发展性。
(3)探索人本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管理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做到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相结合。一是强调管理过程的民主化问题,以教师、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参与管理过程;二是强调管理过程的自主性,努力给教师、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契机,以达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三是强调管理过程的合作性,注意调动师生在管理中的积极性,通过合作让管理目标实现。
2.创新。在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墨守陈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科学、有效的管理,可能变得过时、不相适应,所以在管理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创新管理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用先进的思想指导管理,不断提炼新的管理思想。
(2)创新管理模式。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优化管理行为,重组管理模式,创新更适合的管理模式。构建文化管理氛围,提升学校品位,实现管理目标,让管理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