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主任是校长管理教学的助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是每一个教导主任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导主任要善于了解、理解、分解。
一、教导主任要善于“了解”。
1、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教导主任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定位、教学交流方向的调整、每一个任课教师以及教辅人员的的个性特长等,这是教学管理对内运作的基础,也是教学对外交流的需要,更是一个学校行政领导参谋与决策的要求。
2、了解学校的行政运作机制,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的行政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建立起部门之间的互相信任。从而实现发挥办公室为教学参谋协调、政教处为教学保驾护航、总务处为教学提供有力后勤保障的目的。另外,教导处对各处室的工作主动提供帮助,也是搞好各处室关系的好方法。例如,每学期即将结束时,学校工作多、繁、杂,各部门联系、沟通不及时,就会出现“打乱仗”。教导主任可以制定《期末教学工作一览表》,并发至各部门及全体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了解学校教学的难点、重点。
正如教师个人的教学工作一样,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导主任必须有超前意识、战略眼光,及时发现、解决教学管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才能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二、教导主任要善于“理解”。
1、理解校长、副校长的性格特点、工作思路,尊重校长、副校长的工作思路,善于协调校长、副校长的工作意见。
什么叫做支持领导的工作?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可能完美地、创造性地做好,就是对领导的最大支持;一个优秀的教导主任不应该是经常向领导发牢骚、汇报工作失误,而应该常汇报工作设想、工作思路、工作成绩。尊重领导,是指应该维护班子团结;服从领导,是指不盲从,要尽量避免领导出错。所以,教导主任要理解校长、副校长的性格特点、工作思路,并尊重校长、副校长的工作思路。当然,在具体工作中也应注意方式方法。例如,教导主任经常遇到校长越过主管副校长、直接布置工作任务的情况,通常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在努力完成校长布置工作的同时,及时向主管副校长汇报、沟通、商量。
2、理解学校行政会议、教学相关工作会议的精髓;借助相关会议,为教学管理借力。
对学校会议及上级部门召开的会议决定的工作要理解好、传达好,要高质量地落实好、完成好。要充分利用学校行政会议,把近期工作安排或工作设想有准备地拿到会上讨论、说明,这既是请示、汇报、沟通工作的很好方式,又是借力提高教学管理共识的有效途径。
3、理解几个管理学定律的运用。
有很多管理学定律值得教导主任学习揣摩、运用实践,如“分粥定律”、“蘑菇定律”、“牛蝇定律”、“短板定律”、“二八定律”、“二五零定律”、“共生定律”等。
(1)“分粥定律”。在肯定人利己性的前提下要把一桶粥平等地分给五个人。方法一是选其中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结果是一人喝饱四人挨饿;方法二是选一人分另选一人监督,结果是二人喝饱三人挨饿;方法三是一人分粥四人到场监督,结果粥还没分完就哄抢起来;方法四、方法五……依照这个思路似乎永远无法做到公平,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一个人平等地分到粥喝呢? 有,选定一个人分、一个人监督,让其余的人先端粥而让负责分粥和监督的最后端粥就行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发生呢?其实这件事有两个环节,分粥和端粥,分粥是谋划策略即“谋”,端粥是执行落实可谓之为“断”,由不同的人掌握这两个环节的主动权,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谋断分离。
分粥定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方法;一套好的机制对学校领导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所以,教导主任既要善于构建、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做到在利益面前“心底无私天地宽”。
(2)“蘑菇定律”。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方法,相信大多数人包括学校领导自己都有过一段“蘑菇经历”。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练,对人的意志、耐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蘑菇定律”管理有着先天的不足:一是大慢;二是欠缺主动,因为自生自灭得不到帮助,结果胎死腹中。初入门者当上一段时间的“蘑菇”,可以消除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更加接近现实,更实际、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正如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说:“如果一个人二十岁以前不是激进派,这辈子可能不会有出息;如果一个人三十岁以后还是激进派,这辈子也可能不会有出息。”
学校领导应当注意的是这一蘑菇过程不可过长,时间大长便会消极退化乃至枯萎。所以,教导主任要及时深入实际,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努力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高效率地走过生命中这宝贵的一段,尽快吸取经验、成熟起来。
(3)“牛蝇定律”。林肯少年时在肯塔基老家的家场里耕地。耕地的牛很懒,经常磨洋工,林肯对此无可奈何。然而,有一段时间牛却走得飞快。林肯开始大惑不解,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有几只硕大的牛蝇叮在牛背上,它叮咬使牛身上发痒,于是它走得比任何时候都快。林肯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要想让牛走得快,必须有刺激物给予它足够的刺激。这在管理学中被称之为“牛蝇定律”,即领导者通过刺激物给予下属以刺激,以此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牛蝇定律”也称之为“激励定律”。
“牛蝇定律”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迪是作为教导主任在寻找适合的刺激物给予教师以激励时,要从教师的需要入手。不同的教师由于各方面情况不同,其需要也是不同的,教导主任就要相应地寻找不同的刺激物给予教师不同方式的激励。又由于刺激物是多种多样,激励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一般地说,激励方式主要包括: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参与激励等等。教导主任通过对教师的有效激励,能使他们“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4)“短板定律”。一个木桶装水的最大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管理学上称之为“短板定律”。“短板定律” 对学校工作的启迪是:教导主任应改革创新、求实进取,强化常规教学管理,不让一个科组(教研组)、级组掉队、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二八定律”。“二八定律”是一种指世界上数量分布的法则,即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按大约80比20的比例存在着的,例如人的身体里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例大约是80比20。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生活现象,就会发现“二八定律”无处不在:社会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学校80%的工作是主要是由20%的人所干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80%的反应往往只来自20%的学生……
这奇妙的“二八定律”对学校工作的启迪是:教导主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凡事切忌面面俱到事必躬亲,只要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自己也可以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去干自己最想干又最需要干的事情。例如,既然学校80%的工作是由20%的人所干的,那么就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这些20%的业务骨干上,再以这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既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80%的反应往往只来自20%的学生,那么就要告诉教师,要求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这些20%的学生上,然后充分发挥这20%的学生的作用去帮助80%的学生。这也正如管理学的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教导主任在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也最好是渐进式改革,每学期重点突破2至3项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工作。
(6)“二五零定律”。美国有个推销员叫拉德,他在激烈的商战中逐步悟出著名的“二五零效应”。“二五零效应”的意思是:每位顾客犹如一个流动的广告,无论是赢得他的好感还是得罪了他,他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诉说,而每位顾客身后大约有250个亲朋好友,也就是说,如果你赢得一位顾客的好感,就等赢得250个顾客的好感;如果你得罪一位顾客,就等于得罪人250个顾客。由此可见,“二五零定律”再一次印证了“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它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千万不可得罪任何顾客。
由“二五零定律”推论,教导主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善待每个教师,千万不要对教师盛气凌人、讥笑辱骂,因为每个教师的身后都有一个相对稳定、数量不小的群体。如果没能够善待一个教师,就意味着你得罪了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这无疑将影响你顺利地开展工作。有个管理信条请务必记住:“好虎不得罪一群狼!”
(7)“共生定律”。又称“森林定律”。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共生定律”。“共生定律”告诉我们:个人的成长是在集体中通过与人交往、与人竞争而成长的,集体的要求、活动、舆论、评价和成员素质等都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健康的人,不良的集体往往造就心智不健康的人。
“共生定律”对学校教育工作颇有启迪:教导主任要善于利用集体的作用来促进教师个人心智的健康成长,即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之间、教师与其它学校教师之间多一些交往的机会,通过交往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竞争、向上的良好集体氛围。真正有思想、优秀的教导主任是不会压抑人才、总是拿前任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相比的——百舸争流方见学校整体实力、风帆齐发更显教导主任风采!
4、理解教师、学生的需求。
当为教师听不进自己的劝告、为学生听不进自己的谆谆教导而苦恼时,是否应当反思:我们的良苦用心教师、学生明白吗?我们的“教学管理要求”成为师生的心理需要了吗?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教学管理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心理需要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满足需要。因此,教导主任必须尽可能满足师生的需要。师生的需要主要有:对爱的需要、对尊重的需要、对理解的需要、对成功的需要、对娱乐的需要等。
三、教导主任要善于“分解”。
1、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向和导引,教导主任必须及时、科学制定学校的教学工作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通盘考虑全校的总目标,又要善于分解总目标、制定好子目标。
2、分解教学工作。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导处的工作千头万绪,教导主任要善于分解学校教学工作,让每一个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除了正常的教学分工外,教导主任还可以:①通过向校长、副校长建议或学校行政会议讨论等形式,把必要的教学工作分解至其他部门,从而实现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各部门在“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工作”所应承担职责的目的。②充分发挥科组长、级组长的积极性,不让一个科组、级组的教学工作掉队,尽可能分解教学管理工作、填补教学管理的空白。比如课堂教学调查的组织,为了获得客观、真实、全面情况,可以这样进行:在教导处的统一部署下,科组分批次组织召开科代表会议收集情况、级组组织本级学生无记名填表进行问卷调查,综合情况后再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反馈并对突出问题的教师个别书面反馈意见。③教导处教辅人员的作用不容忽视,要让每一个教辅人员明岗、明责、明事。④组建学生会学习部,充分让学习标兵在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开放、第二课堂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等发挥作用。⑤不能忽略临时教学机构人员的分工。比如,对外出监考等临时工作小组也必须指定组长(负责人),使其明确分工、明确职责。
3、分解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教导主任要善于分解、调节全校的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比如,与科组密切相关、经常使用的图书资料,既有存放在教导处的、也有存放在图书室的,但如学校条件允许,最科学的还是平时存放在科组、学年结束再统一上交学校的方式。
总之,教导主任要善于了解、理解、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有实效、教学质量快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