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表现的情感类型中,热情、细致、耐心型的情感类型,能有意识地以个人良好的情绪体验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受到学生欢迎。班主任可以从树立良好的情感形象,当好“情感榜样”,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及任课老师,扩大情感教育氛围等方面实施情感教育,并积极在情感教育中转换角色。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情感对于一个人的智力和品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发现,班级中的“后进生”的问题大多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情感方面的缺陷,如冷漠、冲动、自我约束力差、内心孤独等。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纠正和管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和提高的情感智商,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全面完整的发展。
一、情感教育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班级开展的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之间应搭起情感的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的内容就能在情感的传送带上顺利通行。如果师生间的情感疏远,心理差距大,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那么这个老师本身就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教育的内容就更难被接受了。
情感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一个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爱好、气质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情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只有注重情感教育,以平等地位与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其个性,才能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到教育内容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二、班主任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对学生是漠不关心还是关怀体贴,是耐心温和还是烦躁易怒,是情绪稳定还是反复无常,对学生的错误是暴跳如雷还是宽容大度,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对他们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班主任对班级管理表现出的情感大致有三种类型。
1、热情、细致、耐心型。这类班主任充满爱心,对待学生满腔热情,他们情感细腻,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情感及行为表现的细微变化,并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2、冷漠、被动、置之不理型。这类班主任只注重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学习成绩,满足于完成任务,忽视学生的情感苦恼,不积极主动找学生谈心,不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增进师生的亲切感,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问题。
3、 压制、轻蔑、放任自流型。这类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表现出厌倦心理,不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很少过问班级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声色俱厉地批评指责甚至惩罚。
这三种情感类型中,第一种能有意识地以个人良好的情绪体验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受到学生欢迎。后两种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同时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机会,最终影响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的发展。
三、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情感教育。
1、树立良好的情感形象,当好“情感榜样”。学生的情感学习不仅通过班主任对自己的教育,也通过班主任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及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树立的榜样来实现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有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感形象,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加强自身情感能力的培养,防止自身存在的情感缺陷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当好“情感”榜样。
2、积极开展谈心活动,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时时处处都在表现着,班主任要善于了解他们的情感表现,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情感危机。积极开展谈心活动,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情感的不良心理。在谈心中,班主任应尽可能多地以朋友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良师益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达到情感相通言语相容,这时班主任的话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自然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及任课老师,扩大情感教育氛围。班主任应该主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协调工作,使家长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情感变化并认识到自身的情感状态对他们的重大影响。同时班主任还应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使学生的情感变化受到多方位的关注,让情感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课、每一分钟,这样才能产生持久巩固的效果。
四、班主任角色在情感教育中需要进行的转换。
在情感教育中,班主任要积极进行不同方面的角色转换,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人际氛围,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1、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现代教育意义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父母代理人”、“模范公民”、“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
2、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当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的时候,学生就会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且独立性差。情感教育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要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性。
3、 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用规章制度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效果远不如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是从情感方面积极地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4、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很多班主任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往往以经验为指导原则。如“打是亲,骂是爱”的生活谚语,使得有的人认为对学生越严格越苛刻,就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结果使用体罚等极端的手段,使学生心理上、情感上受到伤害,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有的人则认为对学生越“疼爱”就越有利于发挥“师爱”的作用,结果导致学生的自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教育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个体,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是有效的,但在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更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德育工作,实现由“经验型”班主任向“科研型”班主任转换。
综上所述,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对学校、班级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对学校、班级发自内心热爱和关心,他们便会自觉地以主人翁意识愉快和睦地相处,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因此,情感教育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内容。